1.选择题- (共1题)
随着炎黄学学科建设的逐步开展,其系统化、体系化和跨学科交叉性的特征日益彰显。炎黄时代的历史主要是靠人们简单的 来传承的,直到文字出现以后,人们才将相传的世代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显得非常简略,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汉代以后,有关炎黄文化的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使炎黄文化的文献又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从古代社会的演进来看,炎黄时期是中华上古社会由部落联盟向统一国家过渡的时期,( ),率先在部落联盟中系统地实施教化使人们改变了以往原始的生活方式,跨过了初级文化的蒙昧阶段。
今天中华儿女宣扬炎黄精神,其价值意义在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炎黄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借以表明中华民族的子孙与其始祖一样,不仅有崇尚道德的高贵品质,有 、积极向上的坚强决心,而且还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这些炎黄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积淀,成为炎黄学学科建立 的文化之基。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口耳相传 浩如烟海 孜孜以求 不可或缺 |
B.口传心授 浩如烟海 悬梁刺股 不可企及 |
C.口传心授 铺天盖地 孜孜以求 不可或缺 |
D.口耳相传 铺天盖地 悬梁刺股 不可企及 |
A.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炎黄 |
B.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 |
C.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 |
D.共同的代言人是人们精神上的急需,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 |
A.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人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 |
B.人们才将相传的世代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 |
C.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人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 |
D.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人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蝶恋花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①。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
[注]①鴂:伯劳鸟,鸣声悲凄。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词人对暮春景的概括,同时也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
B.“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说词人作客他乡,无从祭扫,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 |
C.落红处处,人耳之声,偏偏是鳩鸟啼鸣,这是词人对“春事阑珊”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 |
D.词人所思之人处在“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望之即视事。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遂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注]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公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迎公主。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汉遂不复与结婚。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敝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翁归靡:乌孙国王。【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
B.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
C.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
D.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
A.察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
B.左迁,指贬官,降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序言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C.移病,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D.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
A.萧望之喜爱读书,获得赏识。他祖上世代务农,但他喜欢读书,受到人们的称赞;宣帝了解到他明晓经学,有才干,想考察他,任命他做了左冯翊。 |
B.萧望之敢于进谏,被人记恨。霍光执掌朝政,因曾有人要谋害自己而加强防备,萧望之对霍光的一些做法看不顺眼,向霍光进言劝谏,被霍光记恨。 |
C.萧望之反对联姻,获得采纳。汉朝公主去乌孙成亲,到了乌孙国后,乌孙国内发生内乱,皇帝召大臣商议联姻一事,萧望之反对联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
D.萧望之尽心为国,获得信任。他与另外三人同心协力、精心谋划,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和引导元帝,在许多方面都想有所纠正,元帝对他们非常信任。 |
(1)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材料一:
主要年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结构
年份 | 三大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2000 | 22.3:41.5:36.2 |
2005 | 17.7:42.8:39.5 |
2010 | 13.1:50.0:36.9 |
2012 | 12.6:50.1:37.3 |
2016 | 11.9:42.9:45.2 |
[注]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也随之上升。
(摘编自《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17》)
材料二:
西部地区在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中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题目 | 西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
作者 | 康蓉 李楠 |
摘要 | 本文从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及试点模式角度切入,对2017年西部各省份开放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从对外开放角度来看,西部各省份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各省份对沿线国家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开放效果。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西部各省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较好,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某些地区仍存在较大空白市场;从各省份出口类别来看,较少省份涉及高新技术产品;西部文化产品出口现状良好,出口项目数超过中部地区。从试点模式来看,均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西部各省份需要提高开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 对外贸易 对外开放 西部 高质量 高水平 |
以市场为导向,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借鉴和发挥“贵州经验”,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和区域。特别是构建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以及加大顶层设计,在落后地区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的“弯道超车”。
西部地区要转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治理由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导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引导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工业和新型产业建设,来推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国家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同时,也保障了地方财政收入,制造了“绿色GDP”。
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元化运输手段。特别是实施规划确定的“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提升乡村公路水平,着力破解道路瓶颈,增加西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摘编自《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8)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西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等角度,对2017年西部各省份开放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
B.尽管西部各省份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别,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部各省份对沿线国家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开放效果。 |
C.西部各省份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较好,文化产品出口现状良好,出口项目数超过中部地区,但不少省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空白。 |
D.对外开放、对外贸易试点都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因此康蓉、李楠共同撰文认为,西部各省份需要提高开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
A.2000~2016十多年间,西部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减少了十个左右的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 |
B.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制造产业的比重会加大,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产业的比重也会加大,而生产食材等产业的比重会降低。 |
C.从五个文化指数方面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意愿、能力和水平三个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相对较大,而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D.从文化消费全国指数和西部地区指数对比看,我国西部地区不论是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还是各分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
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而且留下的是准确的轨迹。一竿修竹、一组怪石、山中烟云、四时花木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笔墨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中国画必须要用毛笔来进行创作,如果用油画笔则不能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和毛笔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由于毛笔所特有的形制,因此由笔所表现的轨迹各不相同。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因此中国画正是借毛笔的特性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材料。而且由于墨掺水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墨色。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画材料——宣纸。它是用一些植物纤维按比例的多少并经过非常严格的手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因此不同纤维的纸有不同的墨色效果。也正因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构成了中国画规定性的“材料系统”。在材料系统中,由于笔、墨、纸中所含水份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墨话语”。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即如古人所讲的“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
笔墨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
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技术训练是有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约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这需要艺术灵感。灵感是修养和求索的结果,是心灵的火花,是历山川、开眼界、爱读书、多巧思的结果。有空且画,无空且止。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
作画必先求意,强调先构思,然后再落笔,加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疾或徐,或顿或挫,或枯或湿的笔迹、墨色,让我们在观赏时充分领味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所带给我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摘编自程大利《谈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无限的,是可以继承的;技法是有限的,是可以创造的。 |
B.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所束缚。 |
C.艺术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闲暇就不要作画,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 |
D.作画时,意在笔先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笔墨”的论题,主体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
B.文章提及徐渭等人突破范式的例子,论证笔墨可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观点。 |
C.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 |
D.文章结尾部分,提到艺术灵感,阐述产生灵感的因素和作画应有的流程,有现实意义。 |
A.有一些画家文化修养很高,但画作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 |
B.有些画家突破范式,还是以笔为载体,用颜色和墨色写意,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 |
C.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是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画家借助不同的材料,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
D.画家对画要有新的思考、感悟,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不解决这些问题,拘泥于技法,有可能只能做一辈子的画匠。 |
认亲
侯发山
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中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要不是看电视,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鸣嗬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幸福的海洋。
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充满了爱的温馨。
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飞收看电视公益节目《等着我》时,知道了陈大叔的情况生发了同情心,恰好自己脸上也有明显的胎记,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认亲。 |
B.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将龙飞接回陈大叔后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刻画出龙飞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等形象特征。 |
C.“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一句中,“好像”一词有不太肯定的意思,为下文陈大叔和龙飞两人各自说出认亲的真相埋下伏笔。 |
D.“认亲”作为小说题目,既点明了主要情节,又构成了行文线索,起于认亲公益节目,结于陈大叔认亲缘由,中间行文以认亲贯串。 |
(1)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
(2)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鸣嗬鸣嗬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处理得非常巧妙,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即要学思结合。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6.材料作文- (共1题)
图一: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班”的战士正在进行极限体能训练。
图二: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特战队员进入天山腹地,在零下26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开展战术动作训练。
读了以上两张图片,你读到了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信仰?……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 (共2题)
理想是港口的那盏孤灯,照亮着正在返航的船夫;理想是古道的那个驿站,吸引着正在浪迹的游子;理想是颈间那串钥匙,指引着正在徘徊的人们。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