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744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
C.④②⑤①③D.④①③②⑤
2.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下列不属于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纳赛尔、尼赫鲁等人物共同点的是(    )
3.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下列不属于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纳赛尔、尼赫鲁等人物共同点的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4.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9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推迟婚期的原因是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2)屈原在《离骚》中表白自己坚持真理,且为之蹈死而不悔的两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可用“忠”“恕”二字来概括,其中“恕”可用《论语》中孔子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句来诠释。
(4)《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齐王为求谏而设立了上中下三赏,其中上赏和下赏的要求分别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小题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小题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处 分
汤其光
夏季的雨是头急脾气的驴,说下就下。这不,刘庄村因为背靠河,两三场大雨过后便漂了起来,整个村泡在了水里,把村委会主任张大保忙得够呛,又是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又是日夜带领民兵巡视河堤。一场雨使他瘦了整整一圈。
现在天总算有些放晴,虽然太阳在暗灰色的云里穿来穿去,有点无精打采,张大保见了还是高兴得恨不能飞上天亲它一口。心里绷紧的弦一松,困意便袭来,他正恍惚着往家里走,准备回去好好睡上一觉时,村文书急匆匆找到他,说镇政府让赶紧统计下被雨淋塌的房子报上去。张大保就冲文书摆摆手,有点不耐烦地说:“咱村倒房的不就张老三的两间吗?前天人还是咱俩背到村委会的呢。你还请示个啥,报上去就是了。”
张大保想起前天转移张老三的事就有点心惊肉跳,庆幸自己去得及时,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张老三是村里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当初还不是五保户的时候因为贫穷,盖房子时能省就省。房子历经这几年的风雨考验后,早就和张老三本人一样疾病缠身了。前天,张大保在组织群众清除田间积水时,心里老感到还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还是文书无意提醒了他。等他跑到张老三家一看,房子在大雨中变了形,墙体正向一边倾斜。“摇摇欲坠”这个词当时在张大保脑子里一闪而过。他和文书二话不说,冲进屋里背起张老三就走,直到在村委会把他安置好后,俩人的心还在狂跳呢。
见主任不满,村文书不知怎么有些委屈,哭丧着脸比划着说:“可是……他的房子并没有倒啊,还是那要倒不倒的老样子,也只能算是危房,与这次上报倒房户的条件不符,没法上报啊!”
“竟然还没有倒?真奇了怪啦!走,瞧瞧去。”张大保惊诧万分,一脸不解。
到地方一看,真跟文书说的一样,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竖在那儿,像是正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准备与大雨继续搏斗,张大保重重地叹口气,问文书:“这还不算倒房?”
“不算,这次规定房体被淋受损或倒塌才算。这只能算危房,标准是不一样的。”文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该死的房子,怎么就不倒呢?怎么……怎么就不倒呢?”张大保急了,自言自语反复地说。因为房子不倒就没法上报,不上报哪来的补助,没有补助房子就不能重新盖。张大保越想越急,走到房子旁,看着欲倒的房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向房子就是一脚:“你怎么就不倒呢?”
房子“轰”地发出声闷响,倒了。张大保和村文书愣了片刻,相互对视一眼,不知为什么反而同时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镇倒房验收组来村里验收了张老三的倒房。又过了半个来月,张老三搬进了新房。就在张老三搬进新房的当天,镇纪委接到举报,下来了调查组,说村主任、文书在上报倒房时弄虚作假,人为地把房子推倒。调查组找到张大保,张大保承认踢过一脚,还说了不关文书事,并在询问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了检查。既然举报基本属实,张大保很快便挨了个党内警告处分。处理文件下达后,张大保中午一回家便满面笑容地对老婆说:“给俺炒俩菜,俺要喝两杯,这回挨处分值。”
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镇长打来的。镇长说:“知道你小子有委屈,赶紧过来我们喝两杯好好聊聊。放心,这回我掏钱。”
放下电话,张大保突然感到自己好像真有了委屈,鼻子酸酸的,眼泪最终没有掉下来。
(摘编自《天池小小说》,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开篇把夏季的雨比作一头急脾气的驴,突出了夏雨急迫迅猛的特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根源,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张老三是刘庄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疾病缠身,水灾中被张大保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救出,后又因得到补助搬进新房,实属幸运。
C.文书是镇政府文件内容的了解者,他推动了张大保脚踹危房的情节,成为张大保行动的见证者和形象的烘托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D.在乡村背景下,这篇小说塑造了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以及镇长等基层干部形象。语言质朴生动,极具民间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E. 小说旨在通过描写水灾后村委会主任张大保为上报村民危房而引发的一连串事件,传达出讽刺意蕴,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
【小题2】小说第3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村主任张大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后,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否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南通大学离休教授丁弘于1月17日去世,终年87岁。尽管丁老有遗嘱,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但惊悉噩耗的人们仍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可敬的长者。人们哀叹:一盏思想明灯熄灭了! 
  丁弘教授确是生命不息,思想不止。他一生都在思想着。 
  1927年9月22日出生的丁弘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当丁弘上了中学知世事时,正是日本侵华的非常时期,他步行苏、鲁、皖、豫数省,等于横穿中国,从革命书籍中学习,向革命先行者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综合思考,终于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 
  在地下党的安排与帮助下,丁弘由上海偷渡长江,潜入苏北解放区,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参与创办《江海报》(《南通日报》前身)。这时他看到解放区明朗的天,春风得意,心情舒畅,思想活跃。 
  风云突变,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丁弘的党籍被搁置。丁弘思想着“这是为什么”,但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丁弘不敢思想、也不会思想、更不容他思想了,直到“文革”爆发这漫长的时间,丁弘努力做“驯服工具”,成为《南通日报》这部机器上一颗螺丝钉,领导定什么调,他就吹什么号,上级指什么路,他就跨什么步。他不能思想,不必思想。丁弘兢兢业业工作,辛辛苦苦写作,写的许多社评、言论,都不署丁弘的名,因那不是丁弘的思想。 
  待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丁弘得到彻底平反,担任南通中学落实政策组长。丁弘回复到初参加工作时思想的原点。此后30多年丁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 
  丁弘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发表于各地报刊与网络,每到一阶段编成小册子,由《甲申记事》而《乙酉随笔》,再《交流文稿》,基本上一季度一册。所写内容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出了这类交流文稿。待到文稿积累到一定规模,又自费出版书籍。 
  丁弘近30年得文500余万字,可见其思想之勤、伏案之劳。丁弘著作宏富,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在历史的天平上》,理论方面代表作为《假如马克思还活着》,党史研究代表作为《闲话党史》,陈独秀研究代表作为《探访陈独秀》及其“续集”,个人历史回忆录有《流年回眸》《晚晴之旅》《我的三十年》,游记系列代表作为《让历史诉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 
  综观丁弘研究的重大贡献,理论方面在于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从青年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到后来的种种著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方面,澄清了一些事实,为陈独秀正名,都产生很大影响。 
  丁弘的思想核心是个“真”字: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丁弘的思想,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不是蚂蚁缘槐夸大国的梦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有的读者收到《交流文稿》随即复制几十份与同好共享。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印数。 
  这30年间丁弘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两次晶体,由手写进而为电脑操作,写了几百万字,其艰难、辛劳可以想见。最感人的是去年秋后,丁老癌细胞扩散至胰腺与大脑,体质大衰。他自觉精力不济了,不得不宣布《交流文稿》休刊。入冬之后精力更为不济,已无力支撑,但仍硬扛着口述,由女儿丁琳输入电脑。  
  直到丁老临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一为“交流文稿”版式的文本,一为《中国地主经济问题》。 
丁老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丁老对党始终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丁老生前该做的事圆满完成了,吩咐身后的事也圆满了,丁老在天国当一如往昔开怀大笑了!
(摘自2014年4月上《杂文月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依次记叙了丁弘青少年时期、文革结束后、临终前的思想历程以及成果,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文革结束后的丁弘才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思想者,思想成果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
C.在丁弘宏富的著作中,《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书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
D.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用此模式出著作。
E.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数量。
【小题2】丁弘被尊为“思想明灯”,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丁弘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丁弘的思想核心是“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5.语言表达(共2题)

9.
解读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概括其寓意。(5分)
10.
阅读材料,根据所给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20个字。(5分)
材料:北京市工商局近日表示,“禁止自带酒水”“包间最低消费XX元”等六种合同格式条款属于经营者在免除自己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条款。工商部门认为,经营者在提供餐饮服务过程中,虽然拥有对所销售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定价权,但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应尽的责任,不能忽视和违背公平交易、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市场规则。
对此,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餐厅向消费者提供的设施环境等服务增加了酒水的附加值,酒水高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而商家容忍自带酒水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加收开瓶费也是可以理解。此外,商家在明确告知“谢绝自带酒水”或加收“开瓶费”的前提下,消费者自愿消费,商家并无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上述两段材料争论的焦点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