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7225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______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_______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______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______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C.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D.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簿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开头两句描写暮春景物,富有动感和意趣。夜晚寂寞多情的诗人邀请明月共聚,月亮为诗人的盛情所感。
B.“褰衣”二句是说诗人揽衣举足,移步户外,踱走在花影之中,静赏眼前月光清澈如流水的夜晚景致。
C.“花间”两句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D.全诗紧扣题目,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人景情相互依存,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妙趣横生。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段永,字永宾,其先辽西石城人。曾祖悵,仕魏,黄龙镇将,因徙高陆之河阳焉。永幼有志操,闾里称之。魏正光末,六镇扰乱,遂携乡里老幼,避地中山。后赴洛阳。拜殿中将军,稍迁平东将军,封沃阳县伯,邑五百户。青州人崔社客举兵反,永讨平之。进爵为侯,除左光禄大夫。时有贼魅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魏孝武遣京畿大都督匹娄昭讨之,昭请以五千人行。永进曰:“此贼既无城栅,唯以寇抄为资,安则蚁聚,穷则鸟散,取之在速,不在众也。若星驰电发,出其不,精骑五百,自足平。若征兵而后往,彼必远窜,虽有大众,无所用之。”帝然其计,于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骑讨之,永知所在,倍道兼进,遂破平之。帝西迁,永时不及从。大统初,乃结宗人,潜谋归款。密与都督赵业等袭斩西中郎将幕容显和,传首京师。以功别封昌平县子,邑三百户,除北徐州刺史。从檎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并有战功,进爵为公。河桥之役,永力战先登,授南汾州刺史。累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尔绵氏。魏废帝元年,授恒州刺史。于时朝贵多其部人,谪永之日,冠盖盈路。当时荣之。孝闵帝践阼,进爵广城郡公。入为工部中大夫,迁军司马。保定四年,拜大将军。永历任内外,所在颇有声称。轻财好士,朝野以此重焉。前后累增凡三千九百户。天和四年,授小司寇。寻为右二军总管,率兵北道讲武。遇疾,卒于贺葛城,年六十八。丧还,高祖亲。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同华等五州刺史,谥曰基。

(节选自《周书·段永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其不   虞:猜度,料想
B.自足平   殄:消灭,灭亡
C.永知所在   觇:窥视,观察
D.高祖亲   临:到,到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与“国宅”相对。前者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后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文中的“闾里”指乡里的人。
B.“赐姓”一般是指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文中皇上将段永祖先的部落名“尔绵氏”赐给他作为姓氏。
C.“废帝”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即为庙号。庙号始于殷代。
D.“总管”是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永爱护乡邻。魏正光末年,六镇发生了动乱,威胁到了乡亲们的安全,他于是携带老幼,前往中山避难。
B.段永屡立战功。他讨伐平定了青州人崔社客的反叛,灭掉以元伯生为首领的盗贼,还收复了弘农,攻破了沙苑。
C.段永知错就改。皇帝西迁后,他联络宗族中人,暗中谋划反叛,与赵业等斩杀西中郎将慕容显和,但他后来知错就改,仍被封爵。
D.段永受人拥戴。当时的朝中显贵有很多是他的部下,谒见他的日子,车子塞满了道路,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以寇抄为资,安则蚁聚,穷则鸟散,取之在速,不在众也。
(2)永历任内外,所在颇有声称。轻财好士,朝野以此重焉。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当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但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詹大胖子剪冬青树,好像跟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这采用了儿童化的视角,既体现了儿童对剪树行为形象化的认知,又表现了詹大胖子的细致和认真。
B.文章写作者寒假到学校去,发现学校空无一人,唯余白雪,内心感伤。这不但写出了作者对五小的深情,还成为对未来作者离校去乡又再度回返却旧物不再的铺垫。
C.文章结尾两段展现了浓郁的情感,年岁的沧桑和旧物的消失使情感走向低沉哀婉,最后一段的深情告白,以及校歌展现的情感也是悲伤沉郁的。
D.作者刻画詹大胖子的形象,采取了一种客观中立的情感倾向,记其功劳不露赞美,叙其违纪不加指摘,甚至将其违纪行为塑造为难忘回忆,使其形象立体化。
【小题2】如何理解标题“岁月钟声”?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者对五小时光在自己的文学写作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追溯,具体表现有哪些?由此对母校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袭,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礼,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身,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文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体现的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成为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为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具有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镂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具有别贵贱的功能了。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身,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说明了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不仅是风俗,而且是礼。
B.到了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C.文章用三个段落清晰地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没有点明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
D.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多处引用古代典籍中的内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越王勾践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来维护自己的政权,从而实现“国治”的政治理想。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創发”中,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D.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等生活作对比,其中写所奏之乐与人们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说农家的酒虽浑浊,而“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又写村民们身着简朴衣装,古风犹存,“__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了祈求农事丰收的热闹场景。

6.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8.
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与论证上有一些问题,请根据要求作答。

多与陌生人交谈,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①有些发明家就是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因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经常说话,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并且总是尽量说得准确、鲜明、生动些,②就能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和陌生人交谈时.思维会变得敏锐起来,各种原先没有想到的内容,必定会出现在脑海里。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性。为了使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多与陌生人交谈。

(1)根据文意,必须要删掉的句子是:________(序号)
(2)文段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句中存在“语序不当”语病的句子是:________(序号)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
9.
下面是某场辩论会决赛的部分辩词,请根据提示作答。

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做红花,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能起作用。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并不代表去做红花。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主持人: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二辩提问。

正方二辩:奥斯卡金像奖中有一个奖项.是颁发给最佳男女配角的,你们认为他们是红花还是绿叶?

反方一辩:是绿叶。

正方二辩: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绿叶呢?

反方二辩:他们是出色的绿叶,像雷锋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而去世后一直被人们传颂,他就是绿叶,而不是红花。

①双方的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方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主持人”的话语下面,正反双方均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