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平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8684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8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D.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小题2】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簿,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 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 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擢起居舍人。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 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又论凡大礼赦,请准太平兴国诏书,前期下禁约,后有犯不原,以杜指赦为 奸者,宜著为令;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仁宗悉从之。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 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往。”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 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知 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改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常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晷,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元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小题1】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
B.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 正议大夫致仕
C.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 议大夫致仕
D.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 正议大夫致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曹操称魏王时,杨修曾任其主簿。
B.太平兴国:文中是宋太宗赵匡义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916 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1125 年为金国所灭。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鼎臣正直敢言。朝廷打算举办春宴,龚鼎臣认为正遭旱灾,不宜搞宴会;龚鼎臣认为,应规范大礼时的赦免制度,杜绝利用此制度赦免作恶的行为。
B.龚鼎臣见义勇为。石介被人诬陷叛逃辽国,龚鼎臣认为这件事不实,杜衍从怀中拿出龚鼎臣写的奏书,称赞龚鼎臣见义勇为,前途无量。
C.龚鼎臣得到皇帝照顾赏识。龚鼎臣因很多亲属被辽国夺走而不想出使辽国,皇帝答应了;龚鼎臣与神宗交谈,神宗认为他精明而值得任用。
D.龚鼎臣关心、教化百姓。他疏泄积水,收获良田几百上千顷;他在淮南救灾,救活很多人;黄河决口,他去安抚;他在渠州兴建学校,渠州开始出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衮州劾状。
②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 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 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 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 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 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 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 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 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 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 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 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 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 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 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 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B.第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笫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D.文章观点鲜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浩繁的史诗,但先人们却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B.《长恨歌》一百二十行,在中国篇幅算长的,但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C.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中国诗坛因为中国诗歌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两条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狐狸

刘平

都说山里有一只红狐狸,真的。有人这样描述:那家伙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在老鹰崖上一闪就不见了,速度很快,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又有人这样描述:它浑身的毛红得那个纯啊,没半点杂色。在深溪沟也出现过,还是一闪就不见了。

说起红狐狸,人们眼里都露出贪婪。那皮毛,值一大堆大洋!只有杠子爷说:“山里哪有啥红狐狸?球!想钱想疯了! ”

杠子爷守着这片山。松林坡两间木板屋,就是他的家。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

午的天气很好,阳光渗过林子的枝丫流下来!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屋前一小块平地,一把木椅,杠子爷坐在椅子上,脚旁的地上放着一大缸子苦丁茶。几只松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一只麻灰色的兔子,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这就是杠子爷的日子。不时有人带着猎枪、套子到杠子爷的木板屋来,都只关心一个问题:看见过红狐狸没有?杠子爷感到很恼火,说:“球的个红狐狸啊?这山里有啥我会不知道?”但没有人相信杠子爷的话,都说山里肯定有一 只漂亮的红狐狸。

来得最多的是松果,很多年前松果跟杠子爷学过狩猎,那时杠子爷是这片山里最优秀的猎人。可松果刚学会下套布陷阱就不学了,到山下镇上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去年,又开了一家皮货店。以前,松果可从不来看杠子爷,认为杠子爷只知打猎,没有本事。松果说到红狐狸眼睛就发绿,他要杠子爷和他一起收拾那狗东西,杠子爷经验丰富,那狗东西斗不过杠子爷。松果说:“师傅,只要逮住那狗东西,您这辈子的日子就舒舒服服的了。”

杠子爷狠狠剐他一眼,说:“哪有啥红狐狸?我看你是疯了!”

松果就不再求杠子爷,他不相信自己不能逮住那狗东西。“师傅!”杠子爷正撒玉米喂鸡,松果突然来了。杠子爷明白,今天松果又是为红狐狸来的。“赚钱就没个够?”杠子爷说。“师傅!看您说的,钱哪有够呢?”松果说,往林子深处去了。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

杠子爷知道,松果又是去下套布陷阱。三个月前,杠子爷下山去过一趟镇上。镇上很热闹,松果的野味餐馆啥都有,狍子肉、麂子肉、野猪肉、野鸡肉,要啥有啥。他的皮货店也是生意兴隆,那些男人女人,往他的皮货店里丢下一把一把的大洋,然后把狼皮、狐狸皮、羊皮、野兔皮穿在身上。

杠子子爷不喜欢那个大洋叮叮当当响的小镇。杠子爷心里很担心,某一天,松果的皮货店里真的会出现一件火红火红的漂亮皮货。午饭,杠子爷馏了两块玉米饼子,就一碗青菜汤吃了。他知道松果已经下山了,就带着大黄狗往林子深处去了。松果这些半吊子猎人的套路逃不过杠子爷的眼睛,从松林坡到老鹰崖,杠子爷找到了松果和另外的人布下的六个套子、三个陷阱。有两个套子,套住了一只野兔、一只山鸡。杠子爷把那些套子和陷阱只稍微摆弄一下,就成了。杠子爷还要去一个地方:深溪沟。他知道松果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下套子。

―片翠绿中,突然闪出一团火红,还有“呜呜”的叫声,很痛苦的样子。杠子爷看见了那只令很多人垂涎三尺的红狐狸,它的前左腿被套子的钢钳夹住了!

天快黑的时候,杠子爷抱着红狐狸回到了木板屋。烛光下,杠子爷发现,红狐狸腿上只是皮外伤,上了药,包扎好。红狐狸恋恋地看了杠子爷一眼,走了。

第二天上午,松果进山收货。他提着一只野兔一只野鸡从杠子爷屋前过的时候,说:“差点就逮住那狗东西了!”

杠子爷说:“啥?”松果说:“红狐狸!”又说:“在深溪沟,都夹住了,又跑了。狗东西!”杠子爷啐一口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半吊子猎人松果,没有看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他还是一趟趟进山寻找红狐狸,直到有一天被一头狼吓破胆,才再也不敢进山了。只是,关于红狐狸的传说仍然在继续: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一闪就不见了!……

这年春天,杠子爷无疾而终。他死的时候,一只狐狸守在他床前。那狐狸很漂亮,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没有半点杂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小说这样写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B.松果曾追随杠子爷学过狩猎,后来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和皮货店,赚了很多钱,但他依然不满足,处心积虑想抓住红狐狸大发一笔横财。
C.“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暗示了杠子爷早期的职业;“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暗讽松果发了大财。
D.小说围绕松果等人对红狐狸的抓捕和杠子爷对红狐狸的保护而展开情节,开篇、结尾都写红狐狸“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首尾呼应。
【小题2】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中有哪几重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 阅读等) 达到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 析发现,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 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 年 4 月 18 日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 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 Kindle 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 10 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 4 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 57.8%, 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 9.8 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 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 年 1 月 3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 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 140 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 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 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 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 年 4 月 23 日《解放日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 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小题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语言表达(共3题)

6.
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60个字。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小题2】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8.
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