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7届高三仿真模拟(打靶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539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8/5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为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量的比值,图为海河流域局部区域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分布图。


说明沧州市地下水的开采状况,并指出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对科罗拉多河流域的综合开发较早,中上游已修建44座大坝,具有防洪、发电和灌溉的功能,在此过程中,该河流域农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过去农业多采用引水漫灌的方式灌溉,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简图。

(1)说明K—H河段综合开发前径流量的时空变化特点。
(2)说明当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滴灌技术的意义。
(3)分析中上游修建大坝对河口三角洲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油橄榄为著名木本油料树种,其果实榨成的橄榄油被誉为“飘香的软黄金”,广泛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行业。油橄榄是常绿乔木,喜光、怕湿,最低气温低于-8℃易受冻害,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均有引种。经过广泛试种,位于四川西南部的西昌市被认为是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之一(如下图所示)。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西昌市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橄榄,其种植基地多分布在安宁河谷中地势缓斜的台地和阶地。

(1)与江南丘陵相比较,说明西昌市有利于油橄榄种植的气候条件。
(2)西昌市油橄榄种植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谷中地势缓斜的台地和阶地,试分析原因。
(3)分析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油橄榄种植的主要原因。
(4)为西昌市油橄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
旅游地理。
徒步穿越山脊线旅行在我国悄然兴起。图8示意我国秦岭山地中部的一条著名山脊徒步穿越线路,线路长度70-100公里,穿越该线路需5-7天,穿越强度和危险度较高,最佳登山穿越时间是6月、9月和10月。

说明该线路吸引徒步穿越者的原因并指出穿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单选题(共3题)

5.
建国以来,上海城市化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对局地气候带来影响。下图为上海多年平均标准化相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注:实心圆表示降水偏多,空心圆表示降水偏少,偏多、偏少的程度与圆直径成正比。
【小题1】与1960~1983年相比,1984~2007年上海
①城市化速度加快
②城市化速度减缓
③年降水量空间差异增大
④年降水量空间差异减小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小题2】图中a、b、c、d四地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
【小题3】下列四个月份中,上海降水量空间差异最大的是
A.3月B.6月C.10月D.12月
6.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尔埃希多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
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小题2】每年夏季七八月份,当地农民用塑料薄膜将温室土壤全部覆盖,膜下灌水闷棚,撤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这种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提高土壤肥力B.对土壤进行消毒C.提高土壤含水量D.提高土壤含氧量
【小题3】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在埃尔埃希多不可行的是
A.海水淡化B.发展节水农业
C.修建积雨池收集雨水D.利用高山冰川融水
7.
位于我国东部的某食品企业生产的瓜子用料精良,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多年来,该企业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建立自己的葵花籽种植基地,培育、推广和开发新品种。为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2016年该企业宣布与某旅行网建立合作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企业在内蒙古、新疆建立葵花籽种植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生产成本B.带动当地就业C.减少运费D.获得稳定、优质原料
【小题2】该企业与旅行网合作,可以
A.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B.获得规模效益
C.加强企业宣传,实现联合营销D.加强企业之间的产品联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