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渭河平原和秦岭≥10℃积温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别说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说出乙地形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自然条件。

(1)比较渭河平原和秦岭≥10℃积温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别说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说出乙地形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自然条件。
2.
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冬春季节降水较少,物产丰富。云南省是我国木本油料产业大省,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超过6万亩。木本油料作物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的特点。该产业已成为一些山区林农的“摇钱树”,但绝大部分为亩产3-5公斤的低产林。
大理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地势较低,而如今却石灰岩广布,且出露地表,盛产大理石(又称云石,原指产于大理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因盛产于大理而得名-非岩石学定义)。
材料二:“云南省油橄榄种植区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试描述大理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出露于地表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试描述云南省油橄榄的分布特征。
(3)试分析云南省适于木本油料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4)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人支持应加快扩大油料基地建设;有人支持应稳步加强油料基地建设。任选其一说明理由。
材料一: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冬春季节降水较少,物产丰富。云南省是我国木本油料产业大省,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超过6万亩。木本油料作物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的特点。该产业已成为一些山区林农的“摇钱树”,但绝大部分为亩产3-5公斤的低产林。
大理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地势较低,而如今却石灰岩广布,且出露地表,盛产大理石(又称云石,原指产于大理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因盛产于大理而得名-非岩石学定义)。
材料二:“云南省油橄榄种植区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试描述大理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出露于地表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试描述云南省油橄榄的分布特征。
(3)试分析云南省适于木本油料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4)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人支持应加快扩大油料基地建设;有人支持应稳步加强油料基地建设。任选其一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2题)
3.
喀什市是我国的边陲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0年的三种产业结构比重约34:30:36。2010年,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如今取得丰硕成果。下图示意喀什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小题2】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选择的主要方向有

【小题1】上海开展喀什扶贫援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两地距离遥远,沟通联系不便 | B.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恶劣 |
C.资金投入不足,难以进行产业改造升级 | D.产业结构差异大,可直接转移的产业少 |
A.推进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经济 | B.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 |
C.发展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 D.建设先进的加工制造业体系 |
4.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日介绍了一种神奇果柑一黄果柑(下图),每年都会出现“花果同树”的自然奇观。黄果柑产地冬季气温日较差不大,平均气温在10℃左右,没有严寒,无霜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花果同树”奇观出现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小题2】能观赏到“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是
【小题3】“花果同树”奇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4】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小题1】“花果同树”奇观出现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A.黄土高原 | B.四川盆地 | C.松嫩平原 | D.江淮地区 |
A.春 | B.夏 | C.秋 | D.冬 |
A.市场 | B.气候 | C.技术 | D.地形 |
A.冬季风势力太强 | B.特殊的纬度位置 |
C.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早晚 | D.西高东低的地形 |
5.
读图中的四幅图(图中的数字表示经纬度),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有关甲、乙、丙、丁四区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四个地区中,位于季风区且有大面积商品谷物农业区的是

【小题1】有关甲、乙、丙、丁四区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西北地区,境内的植被自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
B.乙属于南方地区,都位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作物一年三熟 |
C.丙是我国北方地区,区内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资源 |
D.丁是青藏高原,出产的葡萄特别甜,因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气温日差较大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7.
(题文)下图为我国沿某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F地形区山河相间,水力资源丰富 ②A地为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 ③E山脉北侧河流属于黄河水系,南侧河流属于长江水系 ④D山脉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F地形区山河相间,水力资源丰富 ②A地为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 ③E山脉北侧河流属于黄河水系,南侧河流属于长江水系 ④D山脉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9.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公路线路分布示意图,该地北高南低,地表起伏较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图中M处公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小题2】图中M处公路容易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小题1】影响图中M处公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地形 | B.气候 | C.河流 | D.植被 |
A.干旱 | B.寒潮 | C.滑坡 | D.沙尘暴 |
10.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B两河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 小麦、水稻 B. 小麦、谷子
C. 玉米、水稻 D. 水稻、小麦
【小题2】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主要属于
①黄河流域 ②淮河流域 ③长江流域 ④珠江流域
【小题3】造成A河水文特征与B河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有
①A河流经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②A河在平原区,流速较慢
③A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④A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1月平均气温较低

【小题1】图中A、B两河谷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 小麦、水稻 B. 小麦、谷子
C. 玉米、水稻 D. 水稻、小麦
【小题2】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主要属于
①黄河流域 ②淮河流域 ③长江流域 ④珠江流域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①A河流经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②A河在平原区,流速较慢
③A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④A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1月平均气温较低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1.
【小题1】该内陆省(简称)为
【小题2】有关“亚细亚两个庞大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北方那消失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面积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展现在眼前的这几百里绿色平原,当然是全省的‘白菜心’了”,“南边云雾缭绕的蔚蓝色山峦,是亚细亚两个庞大水系的分水岭。”这是《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某内陆省三种截然不同的地貌。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该内陆省(简称)为
A.陇 | B.晋 | C.冀 | D.秦 |
A.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
B.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都很大 |
C.都有结冰期,北方的长,南方的短 |
D.下游都曾出现过断流现象 |
12.
读我国四省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①②③④四省中有陆上邻国的是
【小题2】③省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

【小题1】①②③④四省中有陆上邻国的是
A.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A.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崎岖 | B.跨越我国地形第一、二阶梯 |
C.跨越我国地形第二、三阶梯 | D.修建拦水坝,人为抬高水位 |
13.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小题2】形成甲乙两地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C.青藏高原、四丿川盆地 |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 B.所属环流形势不同 |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 D.所处海拔高度不同 |
14.
读“台湾岛水系图”,“沿回归线所作的台湾岛地形剖面及相关要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b表示的地理要素分别是
【小题2】造成图中地理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3】该岛生活、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

【小题1】图中a、b表示的地理要素分别是
A.气压、风力 | B.降水、光照 |
C.湿度、能见度 | D.污染指数、云量 |
A.海陆位置 | B.地形地势 | C.洋流 | D.纬度位置 |
A.寒潮、洪涝 | B.地震、洪涝 | C.台风、地震 | D.沙尘暴、台风 |
3.填空题- (共1题)
15.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分布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黑龙江为中俄两国界河,地广人稀;松花江主要流经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流域内人口、堿镇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乌苏里江渔业資源丰富,原生态环境保存较好。
材料二 1976年至2006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的变化

(1)1976年至2006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
(2)“三江”中航运价值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质量与开垦年限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黑龙江为中俄两国界河,地广人稀;松花江主要流经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流域内人口、堿镇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乌苏里江渔业資源丰富,原生态环境保存较好。
材料二 1976年至2006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的变化

(1)1976年至2006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
(2)“三江”中航运价值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质量与开垦年限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