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某日哈尔滨、拉萨、上海、深圳四城市24小时(北京时间)气温实况图。

材料二 雾是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和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后,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出现混浊现象。气温越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就越少,越容易形成霾。我国一般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气温状况可能出现在 季,请解释判断理由。(4分)
(2)找出材料一表示拉萨的曲线,并说明理由。(4分)
(3)④城市为 (城市名),进入10月中旬以来,“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④城,空气污染指数多次爆表,据有关部门统计,④城空气质量排在全国最差首位。雾的形成一般需要的条件有:足够的水汽、静风、逆温、凝结核。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次④城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6分)
(4)汽车尾气常常被认为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读下表,说说受汽车影响中国空气质量比美国差的可能原因。(4分)
材料一 某日哈尔滨、拉萨、上海、深圳四城市24小时(北京时间)气温实况图。

材料二 雾是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和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后,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出现混浊现象。气温越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就越少,越容易形成霾。我国一般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气温状况可能出现在 季,请解释判断理由。(4分)
(2)找出材料一表示拉萨的曲线,并说明理由。(4分)
(3)④城市为 (城市名),进入10月中旬以来,“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④城,空气污染指数多次爆表,据有关部门统计,④城空气质量排在全国最差首位。雾的形成一般需要的条件有:足够的水汽、静风、逆温、凝结核。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次④城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6分)
(4)汽车尾气常常被认为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读下表,说说受汽车影响中国空气质量比美国差的可能原因。(4分)
| 领土面积 | 汽车保有量 |
中国 | 960万平方千米 | 1亿辆 |
美国 | 937万平方千米 | 2.85亿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每空2分)
工业排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常用的排烟方式有烟囱排烟、烟塔合一(烟囱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烟囱)排烟。烟塔合一排烟方式中的冷却塔是一种散热装置,以水为循环冷却剂,从工业系统中吸收热量并排放至大气中。
(1)某火电厂采用烟囱排烟方式,计划改进排烟以减小对当地的大气污染,其较适宜的改造方式是_______。
(2)据“某地四日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判断近地空气质量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

(3)下图为某日烟囱排烟与烟塔合一排烟的效果示意对比图,①②中代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的是________,判定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逆温情况下一般采用__________(填序号)排烟方式可更有效减轻对当地的污染。

工业排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常用的排烟方式有烟囱排烟、烟塔合一(烟囱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烟囱)排烟。烟塔合一排烟方式中的冷却塔是一种散热装置,以水为循环冷却剂,从工业系统中吸收热量并排放至大气中。
(1)某火电厂采用烟囱排烟方式,计划改进排烟以减小对当地的大气污染,其较适宜的改造方式是_______。
A.增加烟囱高度 | B.减小烟囱高度 |
C.建造多个烟囱 | D.建造倒圆锥形烟囱 |

(3)下图为某日烟囱排烟与烟塔合一排烟的效果示意对比图,①②中代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的是________,判定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逆温情况下一般采用__________(填序号)排烟方式可更有效减轻对当地的污染。

2.单选题- (共9题)
3.
①夏季风 ②准静止锋 ③地形雨 ④人类活动
【小题2】下列对资料解读正确的是
读浙江衢州气候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①夏季风 ②准静止锋 ③地形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A.6、8月份温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
B.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包括直射点移动与天气状况 |
C.进入春季后降水量保持增长趋势 |
D.该年份的第一季度旱情最为严重 |
4.
某市9月18日起,遭受强台风袭击。22日,台风刚过,又受到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导致局地降温超过15℃。结合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从18日到24日该地气压变化特点的是
【小题2】下列日期中可能出现降水的组合是

【小题1】图中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从18日到24日该地气压变化特点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20日、23日 | B.19日、24日 |
C.20日、24日 | D.19日、23日 |
5.
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过程得到的净能量,是驱动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在地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表是我国近50年对八个区域的地表净辐射变化趋势分布统计表,读下表回答问题。
年均地表净辐射变化趋势分区统计表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表格内容,判断图中①②③的地区分别为()
【小题2】有关我国近50年区域地表净辐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年均地表净辐射变化趋势分区统计表
区域名称 | 站点数目 | 显著下降站点数目 | 下降百分比 |
① | 76 | 17 | 22.4 |
内蒙古区 | 67 | 37 | 55.2 |
东北区 | 84 | 44 | 52.4 |
② | 96 | 77 | 80.2 |
华中区 | 194 | 155 | 79.9 |
华南区 | 37 | 29 | 78.4 |
③ | 41 | 22 | 53.7 |
青藏区 | 104 | 37 | 35.6 |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表格内容,判断图中①②③的地区分别为()
A.①:西南区②:华北区③:西北区 |
B.①:华北区②:西南区③:西北区 |
C.①:西北区②:华北区③:西南区 |
D.①:华北区②:西北区③:西南区 |
A.西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变化幅度大于东部地区 |
B.该变化呈现出明显地区差异主要与东西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
C.青藏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变化幅度较小与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无关 |
D.从季节的角度分析,冬季地表净辐射变化下降幅度大于夏季 |
6.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程,选择这个时间出发的原因主要是( )
A.出发地上海秋高气爽,便于出行 |
B.便于在极昼期对南极进行考察 |
C.便于研究体验南极之“寒极”特点 |
D.11月南极臭氧层臭氧密度较高 |
7.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小题2】图中五个地点中纬度最低的是
【小题1】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
B.三种气候类型 |
C.四种气候类型 |
D.五种气候类型 |
A.① | B.③ | C.④ | D.⑤ |
8.
【小题2】“拱门”的主要成因为
下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精致拱门”景点,年均降雨量为250 mm,约三亿年前,这里是海洋。据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A.沉积岩 | B.变质岩 | C.侵入岩 | D.喷出岩 |
A.流水侵蚀 | B.风力侵蚀 | C.风化、侵蚀 | D.冰川侵蚀 |
9.
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上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小题2】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壳上升 ②地壳下降③冰期 ④间冰期

【小题1】上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海侵 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
B.海退 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
C.海侵 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
D.海退 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
①地壳上升 ②地壳下降③冰期 ④间冰期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10.
下图为“我国某山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
【小题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小题2】下列关于该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小题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长白山 | B.秦岭 | C.青藏高原 | D.南岭 |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 D.该山山顶有永久积雪 |
11.
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 ( )
①平坦的地形 ②勤劳的人民 ③肥沃的土壤 ④宽广的道路 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 ⑦良好的习惯 ⑧精细的耕作 ⑨充分的日照 ⑩美丽的村庄
①平坦的地形 ②勤劳的人民 ③肥沃的土壤 ④宽广的道路 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 ⑦良好的习惯 ⑧精细的耕作 ⑨充分的日照 ⑩美丽的村庄
A.①②⑤⑧⑩ | B.①②③⑧⑨ |
C.①③⑤⑥⑨ | D.③⑤⑥⑦⑧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