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的对应关系。(4分)
①落叶阔叶林带 ②针叶林带 ③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④常绿阔叶林带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填序号)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分)
(3)北坡缺少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_________。(2分)
(4)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高度比北坡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__。(2分)

(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的对应关系。(4分)
①落叶阔叶林带 ②针叶林带 ③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④常绿阔叶林带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填序号)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分)
(3)北坡缺少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_________。(2分)
(4)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高度比北坡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__。(2分)
2.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流动人口由14 439万人变为26 139万人。
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和 。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流动人口由14 439万人变为26 139万人。
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和 。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
下左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下右图为该城市所在区域的人口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某房地产开发商在①地拟建高级住宅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8分)
(2)在②、③两地分别拟建污水处理厂和钢铁厂。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8分)
(3)2013年该城市所在区域的城市人口比重为 。(单项选择)(2分)
(4)从1990年—2013年农村人口的变化情况可知,该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填“农村到城市”或“城市到农村”)。(2分)


(1)某房地产开发商在①地拟建高级住宅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8分)
(2)在②、③两地分别拟建污水处理厂和钢铁厂。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8分)
地点 | 拟建项目 | 是否合理 | 判断理由 |
② | 污水处理厂 | | |
③ | 钢铁厂 | | |
A.40% | B.50% | C.60% | D.70% |
2.单选题- (共10题)
4.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下题。

【小题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小题2】(小题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小题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 | B.逐年上升 |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
5.
古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小题2】从我国的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小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
A.水分 | B.光照 | C.土壤 | D.热量 |
6.
【小题1】实行“全面放开二胎”人口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2】调查发现,学校所在城市60%的年轻夫妇并不愿意生育二胎,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我国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的人口政策后,河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调查发现,许多年轻夫妇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实行“全面放开二胎”人口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 B.过快的人口增长态势 |
C.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资源 | D.迅速恶化的自然环境 |
A.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 B.无序的人口增殖现象 |
C.不断提高的受教育程度 | D.与日俱增的人口容量 |
7.
【小题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小题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
气候区 | 合理人口容量(亿) | 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热带雨林气候 | 28.00 | 200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9.30 | 100 |
地中海气候 | 2.25 | 90 |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 7.33 | 30 |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 B.自然因素 | C.经济因素 | D.技术因素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 C.温带季风气候 | D.热带雨林气候 |
8.
历史上的宜居古城甘肃永泰,到如今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迫使人口不断外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导致永泰古城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2】永泰古城人口外迁说明当地的
【小题1】导致永泰古城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文化因素 | B.政治因素 |
C.生态环境因素 | D.经济因素 |
A.环境承载力提高 | B.人口合理容量不变 |
C.环境承载力降低 | D.人口合理容量变大 |
9.
读 “2005~2010年甲、乙、丙、丁四国人口数据” 表,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有
【小题2】乙国可能是
【小题3】四国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国家 | 人口出生率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 |
甲 | 1.92 | 1.26 | 86.5 |
乙 | 3.99 | 2.27 | 49.8 |
丙 | 1.07 | -0.51 | 78.2 |
丁 | 1.20 | 0.48 | 90.1 |
【小题1】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有
A.甲和乙 | B.甲和丁 | C.乙和丙 | D.丙和丁 |
A.俄罗斯 | B.尼日利亚 | C.日本 | D.英国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10.

【小题1】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 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小题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 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
C.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污染较小 |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
11.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布在
【小题2】与苏州市相比,杭州市

【小题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布在
A.河流沿岸 |
B.丘陵地区 |
C.铁路沿线 |
D.沿海地区 |
A.城市级别低 |
B.城市规模小 |
C.服务范围大 |
D.服务种类少 |
12.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我国某市),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小题2】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降水量 (mm) | 径流总 量(mm) | 地表径 流(mm) | 地下径 流(mm) | 蒸发量 (mm) |
城市中心区 | 675.0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区 | 644.0 | 267 | 96 | 171 | 377 |
【小题1】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A.地下水位的上升 | B.径流总量减少 |
C.蒸发量减少 | D.降水量减少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
B.扩大城市的规模 |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
D.推广使用渗水砖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