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洋流a是 (名称),其有利于海洋污染物 ,对沿岸气候影响是 。
(2)图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大多是 (外力作用)形成。
(3)冰岛位于 (板块边界类型),所以 能源资源丰富,其西侧板块是
(板块名称)。
(4)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更 ,请简析其原因。
材料一: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洋流a是 (名称),其有利于海洋污染物 ,对沿岸气候影响是 。
(2)图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大多是 (外力作用)形成。
(3)冰岛位于 (板块边界类型),所以 能源资源丰富,其西侧板块是
(板块名称)。
(4)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更 ,请简析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19日,历经八年建设,兰渝铁路实现全线贯通。兰渝铁路全线最后一处拦路虎是胡麻岭隧道,胡麻岭隧道(榆中站和渭源站中间)穿越黄土高原,地处湿陷性黄土地质地段,是典型的黄土隧道,其施工难度极大,被各方专家院士定性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施工安全风险较高。下图为兰渝铁路及附近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岷县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向高寒湿润气候过渡带,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中国有名的中药材主产区,其中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为高山植物。岷县现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121户,中药材加工产品主要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下图为岷县气候统计资料图。

(1)简述胡麻岭隧道安全风险高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推测当归生长习性。
(3)分析岷县发展药材加工业的优势条件。
(4)与黄河兰州段相比,从结冰期和流量角度说出长江重庆段的水文特征突出特点,并说明原因。
材料一 2017年6月19日,历经八年建设,兰渝铁路实现全线贯通。兰渝铁路全线最后一处拦路虎是胡麻岭隧道,胡麻岭隧道(榆中站和渭源站中间)穿越黄土高原,地处湿陷性黄土地质地段,是典型的黄土隧道,其施工难度极大,被各方专家院士定性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施工安全风险较高。下图为兰渝铁路及附近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岷县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向高寒湿润气候过渡带,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中国有名的中药材主产区,其中当归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为高山植物。岷县现有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121户,中药材加工产品主要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下图为岷县气候统计资料图。

(1)简述胡麻岭隧道安全风险高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推测当归生长习性。
(3)分析岷县发展药材加工业的优势条件。
(4)与黄河兰州段相比,从结冰期和流量角度说出长江重庆段的水文特征突出特点,并说明原因。
3.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亚区域图

材料二: 近几年来中国内地一些传统产棉区的棉花面积、产量在逐年下滑,棉花产能(指生产产品能力)过剩日益凸显,历经多年建设积累已形成的健全且规范的棉花收购、加工、营销产业链,却因“无米之炊”处在形将崩溃的边缘。中亚地区盛产棉花,“一带一路”推动我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能合作。
材料三: 近几年,鸟类学家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微型光感定位仪是研究的工具。工作原理是通过记录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即日出日落变化(记录时间为北京时间),进而估测鸟类所处的地理位置(某地某日昼长有资料可查)。
(1)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述中亚发展棉花种植优势。
(2)指出中亚产棉区的一种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推测我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能合作的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估测鸟类所处的经纬度计算原理。
材料一:中亚区域图

材料二: 近几年来中国内地一些传统产棉区的棉花面积、产量在逐年下滑,棉花产能(指生产产品能力)过剩日益凸显,历经多年建设积累已形成的健全且规范的棉花收购、加工、营销产业链,却因“无米之炊”处在形将崩溃的边缘。中亚地区盛产棉花,“一带一路”推动我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能合作。
材料三: 近几年,鸟类学家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微型光感定位仪是研究的工具。工作原理是通过记录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即日出日落变化(记录时间为北京时间),进而估测鸟类所处的地理位置(某地某日昼长有资料可查)。
(1)从社会经济角度简述中亚发展棉花种植优势。
(2)指出中亚产棉区的一种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推测我国与中亚地区棉花产能合作的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估测鸟类所处的经纬度计算原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北区域图

材料二:辽宁省2011年与2017年产业结构数据。

注:2003年以后,重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高达80%以上。
(1)A地地形类型是 。B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
(2)与B地相比,A地冬季气温更 ,其成因 、 。
(3)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与南方相比,其自然条件劣势是 。
(4)2011年至2017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变化特点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简述这种变化的意义。
材料一:我国东北区域图

材料二:辽宁省2011年与2017年产业结构数据。

注:2003年以后,重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高达80%以上。
(1)A地地形类型是 。B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
(2)与B地相比,A地冬季气温更 ,其成因 、 。
(3)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与南方相比,其自然条件劣势是 。
(4)2011年至2017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变化特点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简述这种变化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4题)
6.
近日科学家拍摄到一个位于太阳系周围、距离地球大约25光年的“北落师门”的恒星系统,关于该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河外星系 | B.属于银河系 |
C.比太阳系高一级别 | D.系统中核心是行星 |
8.
下图为我国某地1月、7月河水与空气温度日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与河水相比,空气日较差和年较差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该地利用河水与空气温度差异,制造了地表水水源空调系统,从而对建筑物夏季供冷、冬季供热。该系统利用的是( )


【小题1】与河水相比,空气日较差和年较差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大 小 | B.小 大 | C.大 大 | D.小 小 |
A.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 B.热力环流原理 |
C.热力性质差异原理 | D.水循环原理 |
9.
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指出,青藏高原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青藏高原热岛效应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小题2】青藏高原热岛效应可能会导致其与同纬度山脉相比( )
【小题1】青藏高原热岛效应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天气晴朗 |
B.青藏高原空气稀薄 |
C.下垫面大面积抬升 |
D.青藏高原距太阳近 |
A.垂直自然带数量多 |
B.森林的分布上界低 |
C.雪线海拔高 |
D.相同自然带海拔低 |
10.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小题2】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小题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② | B.④③②①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A.侵蚀——搬运——沉积 | B.侵蚀——沉积——搬运 |
C.沉积——侵蚀——搬运 | D.搬运——侵蚀——沉积 |
11.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宁波余姚市,图为当时房屋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据此推断该地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
【小题2】与河姆渡时期相比,现代 ( )

【小题1】据此推断该地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
A.寒冷干燥 | B.高温多雨 |
C.寒冷多雨 | D.高温干燥 |
A.北极冰川范围缩小 | B.针叶林带北界北移 |
C.海平面上升 | D.冻土层变厚 |
13.
读澳大利亚部分农业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地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小题2】与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是

【小题1】甲地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热带荒漠带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D.热带草原带 |
A.新疆长绒棉基地 | B.锡林郭勒草原牧羊业 |
C.珠三角基塘农业 | D.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 |
14.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角度,可燃冰属于
【小题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主要集中在
【小题1】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角度,可燃冰属于
A.水资源 | B.气候资源 | C.矿产资源 | D.土地资源 |
A.江南丘陵 | B.云贵高原 | C.四川盆地 | D.青藏高原 |
15.
下表是我国粮食需求量预测表,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粮食需求量预测表提供的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下列影响我国粮食需求量变化的因素,正确的组合是
①水果蔬菜生产的发展 ②膳食结构的变化 ③人口数量的变化 ④粮食出口量的增加

【小题1】我国粮食需求量预测表提供的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A.粮食需求总量减少 | B.人均口粮消费量增加 |
C.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 D.食用植物油消费减少 |
①水果蔬菜生产的发展 ②膳食结构的变化 ③人口数量的变化 ④粮食出口量的增加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17.
读2001-2015年中国和墨西哥工人工资变化图,完成下题。

根据图示信息,近年来中国、墨西哥分别可能会发生

根据图示信息,近年来中国、墨西哥分别可能会发生
A.纺织企业增多 制造业迁入 | B.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迁出 |
C.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迁入 | D.大力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迁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