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813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2

1.综合题(共5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南端,该岛东西区域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上千的科考和捕虾船队集结于此。南极磷虾为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从中将初级生产而来的能量转化,来维持其生命活动。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1.32℃,如果温度大于1.8℃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图为南极磷虾分布及火地岛周边洋流分布示意图。


(1)试分析火地岛东西区域植被景观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2)南极洲和大西洋西部沿岸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试分析原因。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如下图)。每年的4-6月为晒盐旺季,7-9月为当地的雨季。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分析每年4-6月份为晒盐旺季的原因。
(2)分析每年的7-9月份盐井围栏需关闭的自然原因。
3.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死海”因湖水含氧量低、盐度奇高导致生物难以生存而得名。死海因地层断裂下陷形成全球陆地最低点(死海湖面海拔-400余米)。死海岸边多针刺状结晶体,大部分海滩都是颗粒较大的鹅卵石沙滩。数十年来因入湖流量减少等原因,湖面正以每年平均约1米的速度下降。为逆转这一趋势,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三方政府签署了修建“红海——死海运河”的协议,拟每年从红海引7亿m³的海水入死海,计划在亚喀巴建海水淡化工厂,并在适当位置修建水电站,为沿途地区提供淡水和电力供应。下图为死海区域图。


(1)试分析死海湖水“含氧量低、盐度高”的原因。
(2)依据材料推测运河上建水电站最合适的河段,说明理由。
4.
(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青海省的塔拉滩(左图)是高寒干旱沙质草原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光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下图),形成了良性循环。


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说明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的有利影响。
5.
(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罗赖马山(下图)位于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南距赤道大致300千米),是一座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该山顶部长约14公里、宽约5公里,海拔高达2810米,经常会出现在云雾之上。且有众多瀑布倾泻而下,山上山下景观差异显著。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是徒步攀登罗赖马山的最佳时间。


解释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是攀登该山最佳时间的原因,并说明徒步攀登该山可能遭遇的风险。

2.单选题(共11题)

6.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048米。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

回答问题。

【小题1】“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A.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B.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C.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
D.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小题2】当流经K 城的河流进入主汛期时,居住在K 城附近的人们最可能开展的活动是
A.东去种麦B.南下踏青
C.西山牧羊D.北山滑雪
7.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正式名称应该叫钓鱼岛列岛,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位于123°E~124°E、25°N~26°N,距我国台湾基隆约102海里,距日本那霸约230海里,该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据地理位置推断,下列关于钓鱼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球位于近日点时,高温多雨
D.地处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
【小题2】钓鱼岛附近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主要原因是
①大陆架宽广,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附近有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搅动
③沿岸盛行上升补偿流 
④位于河流入海口,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A.①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
8.
下图中MPN为晨昏线,MON为纬线,O为MN的中点,OP位于同一条经线上,O点地理坐标为50°S、120°E,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当OP距离最远时
A.O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0°
B.P点此时处于极昼
C.MN之间距离最远
D.M点正好日出
【小题2】若O点此时夜长昼,短则北京的地方时为
A.12时B.0时
C.11时44分D.23时44分
9.

   2017年1月上旬某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张亮在浙江省某市一公园内游玩。图中的甲图为公园内十字路口附近的导游图,乙图为当时某摄像头于此路口拍摄的照片。

据材料和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推测张亮去往甲图中洗手间的最近路线,应选择乙图中的
A.A路线B.B路线C.C路线D.D路线
【小题2】结合上述信息,可知
A.该日我国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与10月下旬基本相同
B.该日后三个月内英国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
C.此时,张亮远在美国洛杉矶(118°W)上学的姐姐正在用中餐
D.此时,全球与北京处在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的范围大于二分之一
10.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A.极地东风减弱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D.副热带高压减弱
【小题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A.夏季、变冷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D.冬季、变暖
【小题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11.
读下图“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气候特征推断,图中对②地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小题2】关于④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夏无冬,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C.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D.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12.

   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气温变化数据并绘制了以下两图(基准气温取某日平均气温)。左图中小区1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高于小区2。右图中小区3风速大于小区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文可知,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原因是
①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
②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少,那么它反射到大气中的热量就越多。
③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少,其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就越少。
④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多,那么空气直接吸收的热量就越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小题2】据图文可知,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是
①风速与热岛强度(升温幅度)呈正相关 ②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
③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小区的“热岛效应” ④“热岛效应”越强,风速越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降低为O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下图为河口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线。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
A.涨急开始时
B.涨急开始后2小时左右
C.落急开始时
D.落急开始后2小时左右
【小题2】在一个涨落全潮过程中,泥沙总的运移情况是
A.在原地不动
B.向上游移动
C.向下游移动
D.向上游和下游皆有可能
14.
博斯腾湖是位于新疆天山山区的淡水湖。下图示意博斯腾湖1958—2010年水位与盐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博斯腾湖的水位与盐度变化
A.1986年以前呈正相关
B.1986 --2000年呈负相关
C.2002年以来呈正相关
D.一直呈负相关
【小题2】博斯腾湖水域面积减小对其周围地区小气候带来的影响是
A.昼夜温差变大
B.降水量增加
C.大气环流增强
D.蒸发量增加
【小题3】为遏制博斯腾湖面积的萎缩,可采取的措施是
A.湖岸植树造林,增强植物蒸腾
B.河流上游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C.人口大量迁出,减少人类活动
D.合理分配水资源,增加入湖径流量
15.

   野柳地质公园,是台湾著名景点。由于海水侵蚀、风化侵蚀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单面山、蕈状岩、蜂窝岩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蕈状岩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侵蚀,砂岩中质地酥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侵蚀消失了,而坚硬的结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终形成的状如蘑菇的石头。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蕈状岩形成过程为
A.砂岩形成--海水侵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砂岩风化--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C.砂岩风化--地壳下沉--海面下降--外力侵蚀
D.砂岩形成--外力侵蚀--地壳下降--地壳抬升
【小题2】下列关于蜂窝岩、蕈状岩的成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A.外力侵蚀强度的差异B.岩石硬度的差异
C.地壳运动幅度的差异D.侵蚀时间的差异
16.

   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④为积雪冰川。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若图中的虚线表示积雪冰川,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C.A坡是向阳坡,B是迎风坡
D.B坡是向阳坡,A是迎风坡
【小题2】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且该山体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T冬<18℃B.T夏<18℃
C.T冬<0℃D.T夏<0℃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