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回答下列问题。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2.单选题- (共10题)
2.
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2013年12月19日,泰山站建站团队出征距中山站522公里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读南极洲等高线图和南极洲4个气象站的气温曲线图,关于四个气象站气温的正确叙述是:


A.最低气温均出现在7月 | B.各站之间的气温差异夏季最大 |
C.气温季节变化最小的是法拉第站 | D.南极气温年较差为22°C |
3.
【小题2】夏季乙城较甲城降水总量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A.大气环流 | B.洋流 |
C.地形 | D.海陆位置 |
A.大气环流 | B.洋流 |
C.地形 | D.海陆位置 |
4.
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大陆最有可能为:
【小题2】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小题1】该大陆最有可能为:
A.非洲大陆南端 | B.澳大利亚大陆 | C.南美大陆南端 | D.亚欧大陆 |
A.地壳运动 | B.海陆分布 | C.洋流性质 | D.大气环流 |
6.
下图为汉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大多选择的季节是:
【小题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7—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
【小题3】汉景帝四年某日,一批商船经副线到达M,当时船上人看到海上日出,用罗盘定位时发现桅杆影子在甲板投向西北,此时的汉长安城:

【小题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大多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避开雨季 | B.避开大风浪期 | C.赶回国内抗旱 | D.借助风力和洋流 |
A.城外农田中的农夫们“锄禾日当干,汗滴禾下土” |
B.炊烟里飘荡着暮鼓声,城中人身着薄衫匆匆回家 |
C.夜幕中,城门开启,城外人衣着棉袍纷纷进城 |
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更夫敲出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
7.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与图中沙漠形成主导原因相同的地区是( )
①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沙漠
②阿拉伯半岛的沙漠
③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沙漠
④塔里木盆地沙漠
【小题2】图示季节,沿河流各段及周边区域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小题1】下列与图中沙漠形成主导原因相同的地区是( )
①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的沙漠
②阿拉伯半岛的沙漠
③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沙漠
④塔里木盆地沙漠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A.①→ ②河段正值枯水期 | B.②→ ③河段水量增大 |
C.③→ ④河段沿岸草木枯黄 | D.④→ ⑤河段森林茂密 |
8.
下图是50°N大陆西岸某地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图中河流和湖泊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图中沿海地区沙丘带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小题3】图中森林主要为:

【小题1】关于图中河流和湖泊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为外流河 |
B.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
C.湖泊为咸水湖 |
D.湖泊为内流湖 |
A.沿岸洋流的影响导致 | B.河流堆积作用形成 |
C.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 D.人类破坏植被导致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 B.常绿硬叶林 | C.针叶林 | D.常绿阔叶林 |
9.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2】与同纬度咖啡种植区相比,该区域气候的优势是( )

【小题1】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板块挤压,形成巨大的断裂带和高大山脉 |
B.因为地处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 |
C.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沿裂谷分布 |
D.区域内气候干旱,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 |
A.平均气温高 | B.热量充足 |
C.光照充足 | D.降水丰富 |
10.
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小题2】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 旱地 | 林草地 | 盐荒地 | 滩涂 | 其他 | 合计 |
占总面积比例(%) | 17 | 12 | 32 | 18 | 21 | 100 |
【小题1】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滩涂→盐荒地→旱地 | B.盐荒地→滩涂→旱地 |
C.旱地→盐荒地→滩涂 | D.林草地→旱地→滩涂 |
11.
甲、乙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小题2】甲、乙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

【小题1】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 B.乙地精耕细作,粮食单产高 |
C.甲地以养羊为主,羊毛产量大 | D.乙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
A.矿产资源丰富 | B.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
C.海陆交通便利 | D.高技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