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1)。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2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说明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一 棉花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从春季播种到秋季收获约半年左右时间;棉花发芽出苗时要求较高的温度;生长的后期,充足的日照、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有利于棉铃开裂、吐絮;阴雨天气容易使棉花产生病虫害。
材料二中国三大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变化统计表
棉花主产区 | 1980年 | 1990年 | 2005年 |
长江流域 | 44.2% | 33.3% | 28.1% |
黄河流域 | 47.8% | 58.3% | 43.5% |
新疆 | 3.1% | 7.8% | 27.2% |
材料三 棉花常被种植、栽培于田垄上并用薄膜覆盖地面。

(1) (3分)分析我国不同时段棉花产区种植面积比重的变化特点。
(2) (4分)与长江流域相比,新疆的棉花产量高、品质优,是我国最主要的优质棉产区。分析新疆和长江流域棉花品质差异的气候原因。
(3) (3分)说出棉花播种后采用薄膜覆盖地表的作用。
2.单选题- (共7题)

【小题1】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响郊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

【小题1】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 B.较少占用耕地 |
C.缩短运营里程 | D.保护野生动物 |
A.武汉──广州 | B.杭州──上海 |
C.成都──上海 | D.兰州──北京 |

【小题1】图中公路有A、B两处弯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合理,到大城市应该弯曲,增加运量 |
B.A处不合理,增加了道路长度,增加了支出 |
C.A处合理,公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
D.B处不合理,到大城市应走环线,而不应只是弯曲 |
A.东北—西南延伸 | B.东西延伸 |
C.南北延伸 | D.团块状发展 |

【小题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
B.道路建设 |
C.水利工程建设 |
D.输气管道建设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

【小题1】图中城市所处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 B.山地 | C.丘陵 | D.盆地 |
A.高端房产的开发 |
B.新的城市主干道的建设 |
C.铁路的建设 |
D.商贸批发市场的建设 |
A.东南方向 | B.西北方向 | C.西南方向 | D.东北方向 |

【小题1】各曲线中,按城市发展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②③④① | D.③②①④ |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 |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向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 |
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 |
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

【小题1】导致Ⅰ和Ⅱ农业圈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 | B.劳动力 | C.地形 | D.土壤 |
A.粮食供应 | B.蔬菜生产 | C.美化环境 | D.调节气候 |
3.选择题- (共7题)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