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月上旬到8月中旬,湟鱼会离开青海湖,沿着湖泊周围的河流逆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湟鱼以水生生物刚毛藻和无隔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1斤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湟鱼是迁徙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沿青海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国营农场和新兴城镇相继出现。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2002年之前青海湟鱼的数量一度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近十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使湟鱼的数量逐渐上升。下图示意青海图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分析青海湟鱼生长速度慢的原因。
(2)分析湟鱼资源减少的原因。
(3)青海湟鱼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月上旬到8月中旬,湟鱼会离开青海湖,沿着湖泊周围的河流逆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湟鱼以水生生物刚毛藻和无隔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1斤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湟鱼是迁徙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沿青海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国营农场和新兴城镇相继出现。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2002年之前青海湟鱼的数量一度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近十几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使湟鱼的数量逐渐上升。下图示意青海图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分析青海湟鱼生长速度慢的原因。
(2)分析湟鱼资源减少的原因。
(3)青海湟鱼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分析近年来南堡湿地红腹滨鹬数量激增的原因。
红腹滨鹬(yù)是远距离迁徙的高手,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它们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越冬,经过中国沿海,再飞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繁殖。中国滨海湿地是它们迁飞途中最重要的加油站。但近年来我国近半数以上滨海湿地被围垦固化,鸟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然而,河北省曹妃甸南堡湿地红腹滨鹬近年来数量激增,如图所示。

请分析近年来南堡湿地红腹滨鹬数量激增的原因。
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全年风季漫长。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注入沿海的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自历史时期海岛西部逐渐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下图示意海南岛西部沙漠地区,读图完成(1)—(3)

(1)推测并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全年风季漫长。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但干燥度(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较高。注入沿海的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附近海域大陆架平缓且多上升流,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古风成沙。自历史时期海岛西部逐渐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单一的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该树种喜光热,耐干旱、贫瘠,抗风力强,生长快,30~50年即衰老,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下图示意海南岛西部沙漠地区,读图完成(1)—(3)

(1)推测并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的主要来源。
(2)试从气候与地形方面分析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是否继续采用传统的栽种单一木麻黄的治沙方式引发了当地广泛的讨论,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水结冰状况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因素有关。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鄂霍次克海域被称作是“太平洋冰窖”,海域面积有158.3万平方公里。从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6月份结冰,结冰最厚的月份可达1米。严冬季节,西北风会把浮冰吹向千岛群岛,使某些海峡堵塞。鄂霍次克海北部有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占海底面积的42%以上,往南水深增加。下图示意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简述鄂霍次克海海冰流动的形成过程。
(2)推测受海冰危害影响严重的产业活动。
(3)请评价鄂霍次克海海冰资源的开发条件。
海水结冰状况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因素有关。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鄂霍次克海域被称作是“太平洋冰窖”,海域面积有158.3万平方公里。从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6月份结冰,结冰最厚的月份可达1米。严冬季节,西北风会把浮冰吹向千岛群岛,使某些海峡堵塞。鄂霍次克海北部有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占海底面积的42%以上,往南水深增加。下图示意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简述鄂霍次克海海冰流动的形成过程。
(2)推测受海冰危害影响严重的产业活动。
(3)请评价鄂霍次克海海冰资源的开发条件。
2.单选题- (共7题)
5.
扎日南木错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高寒草原地带,湖水蔚蓝,透明度好,水生生物只存在湖体局部地区。读扎日南木错等深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适合水草和藻类生长的水域位于
【小题2】枯水季节湖泊水域面积最大的地点是

【小题1】适合水草和藻类生长的水域位于
A.西南部 | B.东南部 | C.东北部 | D.西北部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6.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6月份
【小题2】风力最大的日期是
【小题3】6月份该地沙丘移动呈

【小题1】图示6月份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 B.6月26日西坡是迎风坡 |
C.6月11日东坡是迎风坡 | D.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 |
A.6月5日 | B.6月16日 | C.6月11日 | D.6月24日 |
A.向西趋势 | B.向东趋势 | C.向南移动 | D.向北移动 |
7.
红石滩景观是指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和南部,海拔一般在2000~4000米之间。研究发现,红石上的藻类属“约利橘色藻”,依附生长于没有泥沙附着的“新鲜”、“干净”的石块表面,而有泥沙附着的石块上往往有地衣和苔藓生长,不会生长橘色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适宜红石滩景观的藻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
【小题2】大面积的红石滩景观存在
【小题3】红石滩景观中石块的来源与某一自然灾害有关,该灾害可能是D
【小题1】适宜红石滩景观的藻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
A.温暖潮湿 | B.低温潮湿 | C.低温少雨 | D.高温多雨 |
A.河谷低地 | B.高山冰川 | C.悬崖峭壁 | D.背风峡谷 |
A.地面塌陷 | B.地震 | C.滑坡 | D.泥石流 |
8.
读39°N某山脉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最热月10℃等温线最可能是
【小题2】据图分析,山体内部

【小题1】图中最热月10℃等温线最可能是
A.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
B.高山草甸与高山荒漠的分界线 |
C.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 |
D.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分界线 |
A.垂直带谱多于外部 | B.同海拔植物的萌芽期晚于外部 |
C.冰川雪线低于外部 | D.森林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外部 |
9.
天山以北为北疆地区,读2002~2011年北疆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2006年—2007年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大,与之关联性最大的是
【小题2】促使北疆人口重心移动的条件是

【小题1】2006年—2007年人口重心移动的距离大,与之关联性最大的是
A.经济 | B.劳动力 | C.耕地面积 | D.水资源 |
A.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 | B.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
C.西部地区荒漠化不断加剧 | D.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10.
【小题1】石桥村古法造纸最基础的条件是( )
【小题2】石桥村生产的皮纸质量高,但是产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3】石桥村古法造纸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贵州省东南部的石桥村位于喀斯特山区,被誉为“中国国纸之乡”,至今保持古法造纸的手艺。村民们利用当地构树皮和清澈的溶洞地下水,经过数十道工序制造出高质量的古籍修复专用纸和国画专用纸。2006年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石桥村古法造纸最基础的条件是( )
A.独特的自然条件 | B.充足的原料供应 |
C.广阔的市场需求 | D.廉价的劳动力 |
A.生产成本高 | B.水资源减少 |
C.手工制作 | D.森林减少 |
A.工艺改进 | B.原料替换 |
C.生态环境改善 | D.政策扶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