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示气候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并分析形成该种气候的成因。
(2)A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其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3)若图示风带的风力减弱,分析对西部沿岸气候及渔业生产的影响。

(1)判断图示气候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并分析形成该种气候的成因。
(2)A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其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3)若图示风带的风力减弱,分析对西部沿岸气候及渔业生产的影响。
2.
读图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位于________半球,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A________,就气流状况而言,B________;按锋面的分类,①、②之间为________锋,③、④之间为________锋。
(2)图中a、b、c、d四处风向正确的是________处;甲地比乙地________(选择填空)
(3)如果冷暖锋均能引起降雨,冷锋雨区位置在(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地,暖锋雨区位置在(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地。 未来几天会降水的是________地。(①、②、③、④中的)

(1)该区域位于________半球,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A________,就气流状况而言,B________;按锋面的分类,①、②之间为________锋,③、④之间为________锋。
(2)图中a、b、c、d四处风向正确的是________处;甲地比乙地________(选择填空)
A.气压高 | B.风力大 | C.气温高 | D.湿度大 |
3.
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
(2)在1000-3000米等高面上A地气压差________(小于或大于)B地。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此时某同学面朝大海,则其为________而立(迎风或者背风)。
(4)如果A、B两地之间的温差加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5)在图示环流状况下,A、B两地日温差更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
(2)在1000-3000米等高面上A地气压差________(小于或大于)B地。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此时某同学面朝大海,则其为________而立(迎风或者背风)。
(4)如果A、B两地之间的温差加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5)在图示环流状况下,A、B两地日温差更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2.单选题- (共15题)
4.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2】上图中的X处即为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
A.莫霍面 | B.古登堡面 |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 D.内核外核交界 |
5.
2018年1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快的是( )
【小题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 | B.![]() |
C.![]() | D.![]() |
A.四架飞机所在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为:甲>乙>丁>丙 |
B.四架飞机所在地点地球自转角速度为:甲<乙<丁<丙 |
C.飞机上的乘客感觉到他们所过的当天变长 |
D.飞机上的乘客感觉到他们所过的当天变短 |
6.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小题2】3月21日傍晚,假如天气晴朗,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

【小题1】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A.36 | B.34 | C.24 | D.44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7.

【小题1】①②③④图中,能够解释市区与郊县梨花始花期时间差异的是
【小题2】①②③④图中,最能够解释材料所述“此后一周”石家庄市天气状况的是
石家庄今年市区梨花于4月8日至9日开始进入始花期,郊县4月12日逐渐进入始花期;此后一周,该市天气以晴朗为主,气温上升,最高气温达20℃~25℃。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①②③④图中,能够解释市区与郊县梨花始花期时间差异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8.
下图是“a、b、c三地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b、c可能位于( )
【小题2】a地可能位于( )

【小题1】b、c可能位于( )
A.极圈附近 | B.赤道附近 | C.回归线附近 | D.极点附近 |
A.冰岛 | B.新加坡 | C.俄罗斯 | D.阿根廷 |
10.
箭头A到B代表某河流流向,则下列关于该河流流向、所在半球及其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


A.西-东走向,北半球,河流南侧宜采沙 |
B.东-西走向,南半球,河流南侧水更浅 |
C.北-南走向,南半球,聚落在河流西侧 |
D.南-北走向,北半球,港口在河流西侧 |
11.
读经纬线局部图,EFG为晨昏线,阴影与空白区域分属不同的日期。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
【小题2】此日后一个月内,玉山( )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②处在一年中炎热的季节
③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④处在一年中较冷的季节

【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为( )
A.20时 | B.4时 | C.10时 | D.12时 |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②处在一年中炎热的季节
③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④处在一年中较冷的季节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2.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陆地,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风带为( )
【小题2】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小题1】图中风带为( )
A.东南信风带 | B.中纬西风带 | C.东北信风带 | D.极地东风带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 B.热带沙漠气候 | C.地中海气候 | D.温带大陆性气候 |
13.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关于图示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关于图示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境时,可能导致夏季暴雨 |
B.②过境时,可能带来沙尘暴 |
C.②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
D.①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升高 |
14.
下图为气压分布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气压分布范围广一般出现的时间是 ( )
【小题2】在这种气压分布状况下,A地盛行 ( )

【小题1】该气压分布范围广一般出现的时间是 ( )
A.1、2月 | B.5、6月 | C.7、8月 | D.10、11月 |
A.东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西北风 |
15.
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小题2】下列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正确的是( )
【小题3】上图中形成①和④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 B.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 C.③热带季风气候 | D.④地中海气候 |
A.①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 B.②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 |
C.③南北纬10 °之间 | D.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
A.太阳辐射 | B.纬度 | C.大气环流 | D.地形 |
16.

【小题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小题2】“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
【小题3】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 但 2017 年 10 月27日至28日上午,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扩散条件较差,有轻度到中度霾,京津冀部分地区有重度霾。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
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小题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增强③减弱 | B.②增强④减弱 |
C.①增强④增强 | D.②减弱③增强 |
A.①减弱 | B.②减弱 |
C.③减弱 | D.④减弱 |
17.
读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小题2】下列关于图中M、N两气压带对应时间,最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 B.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
C.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 D.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
A.M表示夏至日 | B.M表示春分日 |
C.N表示冬至日 | D.N表示夏至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