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用箭头在左图上标出热力环流模式______。
(2)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
(4)若图中甲处为海洋,乙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白天或夜晚)
(5)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右图的A、B、C三地中的______地;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选在右图的A、B、C三地中的______地。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
(2)B图是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区;近年由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3)甲图为________ 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___,一般是在________作用形成的。


(1)图中的A为________层,其主要活动有____________,变化周期大约为________年。
(2)图中的B为________层,其主要活动有____________。
(3)填写下表:

2.单选题- (共20题)
每年冬天,浙江、江西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右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A.防太阳暴晒 |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
C.防病虫害 | D.防洪、防涝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为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
读图,完成下列题。
【小题1】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使地面辐射增强的大气过程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
C.大气逆辐射增强 |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
A.1月 | B.4月 | C.7月 | D.8月 |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小题1】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A.太阳 | B.地球 | C.月球 | D.哈雷彗星 |
A.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 B.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 |
C.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 D.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出山口处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A.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 | B.干旱区流水作用弱 |
C.湿润区河流落差小 | D.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大 |
A.冲积扇扇缘 | B.冲积扇扇中 | C.冲积扇扇顶 | D.山谷中 |
A.渍涝 | B.台风灾害 | C.旱灾 | D.泥石流灾害 |

【小题1】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 B.内蒙古高原 | C.黄土高原 | D.云贵高原 |
A.大理岩、风力侵蚀 | B.花岗岩、流水堆积 |
C.砂岩、冰川侵蚀 | D.石灰岩、流水侵蚀 |

A.将与南岸相连——流水将沙坝冲向南岸 |
B.将与北岸相连——流水将沙坝冲向北岸 |
C.将与南岸相连——流水侵蚀和地转偏向力作用 |
D.将与北岸相连——流水沉积和地转偏向力作用 |

【小题1】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 B.流水溶蚀作用 | C.海浪侵蚀作用 | D.冰川侵蚀作用 |
A.a | B.b | C.c | D.d |

【小题1】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广东肇庆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石质主要为泥质变质岩。其中,带有“石眼”的端砚尤为珍贵,“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尘泥结构。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推测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A.外力沉积一火山喷发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 |
B.火山喷发一变质作用一外力沉积一地壳抬升 |
C.地壳抬升一外力沉积一火山喷发一变质作用 |
D.变质作用一外力沉积一火山喷发一地壳抬升 |
A.透气性好 | B.岩性致密 |
C.吸水性强 | D.硬度较大 |
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下图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公布的月球勘察轨道器拍摄到的影像,该影像最大细节地展示了迄今为止人类登月计划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记。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嫦娥三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接触到最多的天体是:
A.星云 | B.行星际物质 | C.彗星 | D.小行星 |
A.昼夜温差小,风化作用弱 | B.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弱 |
C.没有太阳风,搬运作用弱 | D.缺少大气层,风力作用弱 |

【小题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
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 |
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
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 |
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
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 |
【小题1】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
A.岩浆活动 | B.风力沉积 | C.风力侵蚀 | D.流水侵蚀 |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
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
A.![]() | B.![]() | C.![]() | D.![]() |

【小题1】透光高积云位于大气的( )
A.平流层 | B.对流层 | C.高层大气 | D.电离层 |
A.迅速着陆 | B.降低飞行速度 |
C.保持原高度飞行 | D.升到13000米以上的高空 |

【小题1】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

【小题1】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堤坝的东侧受流水侵蚀比较严重 | B.河中沙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
C.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 D.小军垂钓时:丁处河水较丙处浑浊 |
A.甲处 | B.乙处 | C.丙处 | D.丁处 |

【小题1】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A.大气质量约80%都在a层 |
B.纬度越高a层层顶越高 |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
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
A.我晕,越来越缺氧 |
B.经历了风吹雨打,前途晴空万里 |
C.小哥不易啊,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 |
D.我要飞得更高,离地300千米去见我的彩虹妹妹 |
2017年1月12日,哥斯达黎加的图里亚瓦尔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飘至50公里外的首都圣何塞,位于圣何塞的国际机场运行受到影响,数百架进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大批旅客滞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图里亚瓦尔火山物质来自
A.地球表面 | B.地壳上部 |
C.地壳下部 | D.上地幔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③原始海洋时代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动物的古生代⑤出现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③④②⑤ | B.①③②④⑤ |
C.①③⑤②④ | D.③①④②⑤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