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左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区域水循环过程,右图示意左图中某一河段(虚线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左图中的线段上用箭头标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2)左图中甲地貌是___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
(3)右图的河段位于左图中的________(“平原”或“山地”)。
(4)右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段偏向河流的______(“凹”或“凸”)岸,这是因为凸岸受________(“侵蚀”或“堆积”),河床较浅,而凹岸则相反。
(5)右图中①、②两地中,可能最早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____地,适合布局港口的是____________地。
(6)左图中的河流是否有结冰期?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地理学研究多因素(变量)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把多因素问题分解成若干单因素问题,每次试验只改变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地理事象的影响,而其它不变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浙江省某坡耕地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该校地理兴趣小组拟研究不同农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
(1)该兴趣小组试验过程中改变的因素(变量)是_________。该小组设置了3个径流小区,均在同一坡面上,长20m,宽10m,坡度15°,坡向东偏南,下设沉沙池,其出口处安装自动水位计,小区均采用油菜大豆轮作,试验历时1年。其中,径流小区I为顺坡耕作;径流小区Ⅱ为等高土埂,即在坡长方向每隔5m设一土埂,宽60cm,高30cm,并夯实;径流小区Ⅲ为水平草带,即在坡长方向每隔5m设一草带种植区,种植百喜草。
(2)该试验过程的控制变量有降水、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表径流量是通过自动水位计测定。该小组将不同径流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变化结果,绘制如下图。

(3)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径流小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I”、“Ⅱ”、“Ⅲ”)。
(4)在小组成果展示交流时,有位同学提出图示曲线可推断当地降水状况。例如,与6月相比,该地7月降水较_________(填“多”或“少”),这是由于该地6月受准静止锋影响,7月受_________ (填天气系统)控制。
(5)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新疆若羌红枣个大美观,刚采摘的鲜果肉脆香甜,晒干后肉软甜润,吃后余香满口。近十几年来,该地红枣种植面积扩大,形成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干枣销往国内外。

(1)简析若羌红枣质地优良的主要原因。
(2)限制若羌红枣种植面积扩大的自然因素最主要是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红枣产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枣产业可增加农民收入 | B.红枣种植可保持水土 |
C.红枣产业可提供就业机会 | D.红枣种植可防风固沙 |
(4)分析若羌销往国内外的红枣以干枣为主的原因。

(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图例①所代表的功能区是 ,图例④所代表的功能区是 。
(2)a、b、c、d四处中,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试说明原因。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哪里?试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5题)

【小题1】与①地相比,②地降水量
A.春季较多 | B.夏季较多 |
C.秋季较多 | D.冬季较多 |
A.夏季风 | B.副极地低压带 |
C.西风带 | D.副热带高压带 |

【小题1】由08时到20时,图中②地
A.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 B.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 |
C.天气由晴转阴雨 | D.风力逐渐减弱 |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增强 |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减弱 |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

【小题1】此时甲地的天气特点是( )
A. 低温阴雨 B. 寒冷干燥 C. 风雪交加 D. 晴暖无风
【小题2】下图中表示北京市在P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从大连港出发,沿下图所示航线历时27天,于2013年9月10日停靠在荷兰鹿特丹港。“永盛”号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实现“冰海之梦”。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当“永盛”号航行至M海域时,下图中能准确反映M海域海水表层水温分布的是
A.![]() | B.![]() |
C.![]() | D.![]() |
A.北美西部 | B.墨西哥湾沿岸 |
C.俄罗斯北部 | D.欧洲西部 |
A.大连 | B.海参崴 |
C.摩尔曼斯克 | D.鹿特丹 |

【小题1】全球泥火山主要分布在
A.板块内部活跃地区 | B.板块内部稳定地区 |
C.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 D.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
A.断层构造 | B.背斜顶部 |
C.向斜槽部 | D.褶皱翼部 |
A.喷出岩 | B.侵入岩 |
C.沉积岩 | D.变质岩 |

【小题1】“鲲鹏落草原”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
B. 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
C. 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 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小题2】该驴友发现该山北坡植被以森林为主,而南坡以草原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北坡为
A. 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 冬季风的迎风坡,雨雪较丰富
C. 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
D. 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
北京某低山丘陵区南、北坡均种植春小麦,但其生长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南坡春播时间较北坡早半个月,且小麦籽粒密度较大。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导致该区南、北坡小麦春播时间差异的因素是
A. 光照 B. 气温 C. 降水 D. 土壤
【小题2】该区南坡小麦籽粒密度较大的原因是
A. 年均气温较高 B. 复种指数较高
C. 生长周期较长 D. 昼夜温差较大
【小题3】该区南坡作物种植区内间种灌丛草被,这是为了
A. 调蓄地表径流 B. 增加土壤养分
C. 加快作物生长 D. 调节空气湿度

【小题1】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小题2】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丁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
A. 海拔较高 B. 距海较远
C. 降水较多 D. 纬度较低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区域,起步区面积约l00km2,远期控制区面积达2000km2。新区的规划建设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与北京相比,雄安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A. 发展空间较广阔 B. 技术力量较雄厚
C. 产业基础较雄厚 D. 环境承载力较高
【小题2】雄安新区的建成将最先影响北京的
A. 城市等级 B. 服务功能
C. 功能分区 D. 行政范围
【小题3】雄安新区的建设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有利影响是
A. 促进城乡良性竞争 B. 完善城市等级体系
C. 调整城际产业分工 D. 优化城市地域结构
A. 乳畜业 B. 混合农业
C. 季风水田农业 D. 商品谷物农业
【小题2】与乙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 墨累―达令盆地 B. 四川盆地
C. 塔里木盆地 D. 刚果盆地
【小题3】提高丙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
A. 提高机械化程度 B. 充分利用水资源
C. 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D. 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小题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 B.逐渐增加 |
C.不断减少 | D.先减后增 |
A.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 B.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
C.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 D.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

【小题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A. 德国大于英国 B. 印度小于尼日利亚
C. 美国大于法国 D. 中国小于巴基斯坦
【小题2】中国人口密度比印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A. 领土面积更大 B. 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C. 人口总数更少 D. 人口自然增长率更低
【小题3】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传统型 B. 印度——传统型
C. 发展中国家——现代型 D. 印度尼西亚——原始型

【小题1】图示时间段内,该国人口最少的年份是
A.1940年 | B.1985年 |
C.2000年 | D.2005年 |
A.“高-高-低”模式 |
B.“高-低-高”模式 |
C.“高-低-低”模式 |
D.“低-低-低”模式 |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1926年起,前苏联为开发自然资源,组织大量人口迁入远东地区。1991年后,苏联解体,远东地区大量人口向西回迁。下图示意远东地区4个城市1990-2010年人口变化情况。
【小题1】1926年起大量人口迁入远东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因素 B. 经济因素 C. 交通因素 D. 政治因素
【小题2】1990-2010年问,下列城市中人口净迁出数最多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小题3】1990-2010年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A. 交通压力增大 B. 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C. 促进资源开发 D. 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