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0题)
2.单选题- (共30题)

【小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
A.海平面 | B.岩石圈底部 |
C.莫霍界面 | D.软流层中部 |

A.流水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
B.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
C.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
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
②b表示风力搬运
③c表示流水溶蚀
④d表示流水搬运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
C.风力沉积、流水沉积 |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
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示意图。(“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在这个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影响因素是
A.宇宙辐射的强度 |
B.行星的体积 |
C.适合呼吸的大气 |
D.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
A.日照条件稳定 | B.有原始海洋 |
C.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 D.行星的体积质量适中 |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右图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A.火星公转速度快 | B.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
C.火星大气密度小 | D.火星的宇宙环境不安全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且有氧气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小题1】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
A.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
B.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
C.③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
D.大气圈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
【小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地壳 | B.岩石圈 | C.下地幔 | D.软流层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C.只有上下颠簸 | D.只有左右摇晃 |
【小题1】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天体的是
A.轮廓模糊的星云 | 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 C.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 D.北斗七星 |
①行星 ②地月系 ③银河系 ④太阳系 ⑤河外星系 ⑥总星系
A.①③④⑥ | B.②④⑤⑥ | C.①③⑤⑥ | D.②③⑤⑥ |

【小题1】“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A.金星、木星 | B.水星、金星 |
C.火星、木星 | D.金星、火星 |
A.温度相对较低 |
B.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表现形式 |
C.只有用天文望远境才能看到 |
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

A.①层 | B.②层 | C.③层 | D.④层 |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 B.信鸽迷失方向 |
C.指南针失灵 | D.全球变暖 |
【小题1】与超级地球天体类型相同的是
A.太阳 | B.木星 | C.月球 | D.哈雷彗星 |
A.地月系 | B.太阳系 | C.银河系 | D.河外星系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A.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火星、木星很相似,自转周期较短 |
B.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属类地行星,体积质量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大 |
C.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都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 |
D.从结构特征看,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适中 |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
C.既有公转运动又有自转运动 |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人类的行星 |
①太阳较稳定 ②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不同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④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完成下列小题。
纬度 | 60° | 50° | 40° | 30° | 20° | 0° |
可能总辐射(W/㎡) | 139.3 | 169.6 | 196.4 | 216.3 | 228.2 | 248.1 |
有效总辐射(W/㎡) | 54.4 | 71.7 | 98.2 | 120.8 | 132.7 | 108.8 |
【小题1】关于可能太阳总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
②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小,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
③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多
④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多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小题1】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
A.红外区、紫外区、可见光区 |
B.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
C.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 |
D.可见光区、紫外区、红外区 |
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 | B.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
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 D.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 |
【小题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②① |
C.①④③② | D.①④②③ |
①离太阳近
②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④ | B.④⑤ |
C.②③ | D.②⑤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 |
C.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 |
D.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
A.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B.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
C.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
D.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 |
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比较大 | B.②比较小 |
C.③比较大 | D.④比较小 |

【小题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大气处于电离状态,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作用 |
B.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天气复杂多变 |
C.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飞行 |
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

【小题1】四个阶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是 ( )
A.①②③④ | B.②④①③ |
C.③②④① | D.②③④① |
A.水流速度变快 | B.输沙能力增强 |
C.洪涝灾害多发 | D.河流冰期延长 |

【小题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 | B.风化和风蚀 |
C.冰川侵蚀 | D.流水侵蚀 |
A.岩洞 | B.岩礁 |
C.沙滩 | D.海岸 |

【小题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 B.①—b,②—a,③—c |
C.①—c,②—b,③—a | D.①—c,②—a,③—b |
A.侵蚀,搬运,堆积 | B.侵蚀,堆积,搬运 |
C.堆积,搬运,侵蚀 | D.搬运,堆积,侵蚀 |

【小题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 B.凸岸 | C.凹岸 | D.入海口 |
A.石笋 | B.冰斗 | C.风蚀蘑菇 | D.花岗岩风化球 |
A.![]() |
B.![]() |
C.![]() |
D.![]() |

金钱豹头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A.风力侵蚀作用 | B.海浪侵蚀作用 | C.冰川侵蚀作用 | D.海水堆积作用 |

【小题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 B.云贵高原 |
C.内蒙古高原 | D.准噶尔盆地 |
A.流水侵蚀 | B.风力侵蚀 |
C.流水沉积 | D.风力沉积 |

A.喀斯特地貌 | B.丹霞地貌 |
C.雅丹地貌 | D.风积地貌 |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
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
A.![]() | B.![]() |
C.![]() | D.![]() |

【小题1】该地区的地貌有()
①新月形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3.选择题- (共2题)
①最北端{#blank#}1{#/blank#} A.新疆帕米尔高原
②最南端{#blank#}2{#/blank#} B.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③最西端{#blank#}3{#/blank#} C.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④最东端{#blank#}4{#/blank#} D.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4.填空题- (共4题)

(1)图中C表示的天体名称是________,D表示的天体名称是_______ ,从结构特征看该天体属于____行星。
(2)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都按__(时针)方向绕日运行,运动具有同向性的特征,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____性的运动特征。
(3)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地球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_____,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____,适宜的太阳光照和_____范围。

(1)图中①、②表示地震波,其中表示纵波的是____。
(2)①、②两种地震波在大陆下_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______。
(3)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软流层位于右图的____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______。
(4)在E不连续面处,___波完全消失,这说明C层的物质状态是__。

(1)图中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气温最高的是___。
(2)图示环流系统呈___时针方向运动,这种环流现象出现在一天中___(白天、晚上),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____风(填“海”或“陆”)
(3)此时A与B两地相比,日温差较大的是___,原因是该地温度较低,气流___,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0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