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743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2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2.
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影响这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2.单选题(共13题)

3.
下图示意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87.5°E),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B.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D.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小题2】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森林B.草原C.荒漠D.草甸
4.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上图为第四、五套人民币背面的中国美景图,关于图示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变质作用、流水侵蚀B.乙——地壳运动、冰川侵蚀
C.丙——断裂抬升、风力侵蚀D.丁——岩浆活动、流水沉积
【小题2】下方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的过程。上图中丁地的岩石类型对应下方图中的(  )
A.a或bB.b或cC.c或dD.d或a
5.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小题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6.
下列各地理现象中,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有(  )
①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使植物四季常青、高大茂密
②澳大利亚从东部向西部的景观变化是:森林—草原—荒漠
③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多内流河、沙漠广布
④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泛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B、C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类型相同B.冬季盛行风的风向相同
C.河流汛期相同D.自然带相同
【小题2】关于三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垂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山体的高度
B.B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A、B两地自然带相同
D.从B到C的变化原因主要是水分因素
8.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8年B.2003年
C.2010年D.2012年
【小题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
9.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小题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
10.
读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A.B.
C.D.
11.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分析材料回答题。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12.

   从“人多力量大”到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政策,到2013年启动只要其中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即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再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数次转变。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之比。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B.城市化水平较高
C.育龄妇女人数少D.生育观念的改变
【小题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我国 (  )
A.男女比例失调更加严重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
C.老年人口抚养比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
13.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正式实施。结合图甲、图乙。

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小题2】图乙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
14.
下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水平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D.自然条件
【小题2】甲国或乙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是(  )
A.甲国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增长缓慢
B.乙国青壮年人口多,即将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
C.甲国青少年人口少,劳动力不足
D.乙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加重
15.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科技发展水平高
C. 气候条件优越 D. 生活消费水平低
【小题2】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体制
C. 资源(土地、水等) D. 科技水平

3.选择题(共2题)

16.

有人这样比喻亲子间的冲突:“孩子是火种,父母常常是火药,火药是怎么堆积起来的,你对他越是不断的付出,付出一分,火药就多一点,有一天他让你不高兴了,他这一点,爆炸了。”这启示我们在以“逆反”言行回应父母时,要看到(    )

17.

有人这样比喻亲子间的冲突:“孩子是火种,父母常常是火药,火药是怎么堆积起来的,你对他越是不断的付出,付出一分,火药就多一点,有一天他让你不高兴了,他这一点,爆炸了。”这启示我们在以“逆反”言行回应父母时,要看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