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7279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0

1.综合题(共4题)

1.
读太阳照射图。完成下列填空:

(1)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南、北), 节气,图中所示地区是    季。
(2)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其中AE线是    线(晨线或昏线)。
(3)写出该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4)这一天,A地昼长 小时,    时日出。E地夜长 小时。
(5)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时,图中C点是 点。
(6)此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
2.
左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右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的局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A的名称是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2)常年影响E地区的大气环流是 ,该区的气候类型是
(3)甲、乙两图中表示南半球冬季的是  ,判断依据是   
(4)D处气候特征是 ,因为影响该地区的大气环流是     
(5)下图中表示D地气候类型的是
3.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图中代表该循环过程的箭号字母是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图示中 (写字母)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
(3)下列选项中有利于H环节进行的是   。(多项选择)
A.持续的中雨或小雨B.短暂的特大暴雨C.地形坡度大D.地形坡度小  E、植被覆盖良好 F、植被覆盖差
4.
(题文)下图是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在左、右两图中,表示亚洲1月季风的是________图。   
(2)在左图中,A气压名称为________,在其控制下,天气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3)B、C、D三字母附近的箭头,表示西南季风的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   
(4)东亚季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

2.单选题(共15题)

5.
下列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陆上多云的地区B.陆上少云的地区
C.海上多云的地区D.海上少云的地区
6.
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B.上海(31°N)C.哈尔滨(46°N)D.北京
7.
报道称:人类在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有与地球一样存在生命的行星A。下列关于这颗“A”行星的叙述,可能性较小的是
A.该行星表面应存在大气层
B.该行星的温度应能使水常处于液体状态
C.该行星应有像月球一样的卫星
D.离该行星最近的恒星比较稳定
8.
下列自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是:
A.太阳B.月球C.火星D.金星
9.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下水位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组成的变化
10.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30°EB.0°,60°E
C.30°N,30°WD.0°,120°E
【小题2】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B.0°,180°
C.0°,150°WD.150°W,180°
11.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至2011年10月6日18时,天宫一号已绕地球飞行109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天宫一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A.由快变慢B.由慢变快C.接近最快D.接近最慢
【小题2】“天宫一号”发射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小题3】“天宫一号”发射时,华侨林先生在美国纽约(西五区)收看实况转播,此时当地已是
A.上午B.正午C.下午D.午夜
12.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 10°~20°盛行东南风
C. 20°~30°盛行西北风    D. 30°~40°盛行西南风
【小题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3月份、春季 B. 乙表示7月份、夏季
C. 甲表示9月份、秋季 D. 乙表示1月份、冬季
【小题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    B.
C.   D.
13.

   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A处吹西南风,B处吹西北风,C处吹东北风,D处吹东南风。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气压系统为(  )
A.北半球高压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D.南半球低压
【小题2】E地(  )
A.很可能是阴雨天气B.很可能是晴朗天气
C.不可能有上升气流D.可能有下沉气流
14.

   读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甲代表的水体是
A.雨水B.地下水
C.冰川融水D.积雪融水
【小题2】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A.1—2月B.3—4月
C.6—7月D.11—12月
【小题3】近年来,鄱阳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A.a、b都变小B.a、b都不变
C.a在丰水期变小D.b在枯水期变大
15.
若上题图中S线为23°26´S纬线,则图中洋流附近可能会形成渔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6.
若下图为南半球的大洋环流,S线代表纬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17.
海洋水体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是
A.盛行风B.陆地形状的影响
C.地转偏向力的影响D.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
18.
埃及金字塔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水的溶蚀
19.
以色列除地中海沿岸外,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但就在这样的地方,枣椰林、葡萄园、果园到处可见,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以色列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限制以色列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热量B.水源C.土壤D.地形
【小题2】以色列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是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滴灌技术B.改善自然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
C.培育优良品种,增加作物产量D.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
【小题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A.雨水、海洋水、冰川B.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河流水、雨水、地下水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3.选择题(共4题)

20.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22.

在一篇文章中,“的”、“地”、“和”三个字共出现100次,已知“的”和“地”的频率之和是0.7,那么“和”字出现的频数是(  )

23.

在一篇文章中,“的”、“地”、“和”三个字共出现100次,已知“的”和“地”的频率之和是0.7,那么“和”字出现的频数是(  )

4.填空题(共1题)

24.
读下图 “大西洋部分洋流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海轮从A航行到B一路顺水,所利用的盛行风为 ,所利用的洋流分别是
(2)如果此海轮从B返回A处时,仍是顺水顺风,则所利用的盛行风为    ,所利用的洋流为
(3)C处附近为 渔场,是 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