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南、北), 节气,图中所示地区是 季。
(2)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其中AE线是 线(晨线或昏线)。
(3)写出该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
(4)这一天,A地昼长 小时, 时日出。E地夜长 小时。
(5)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时,图中C点是 点。
(6)此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 。

(1)气压带A的名称是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2)常年影响E地区的大气环流是 和 ,该区的气候类型是 。
(3)甲、乙两图中表示南半球冬季的是 ,判断依据是
(4)D处气候特征是 ,因为影响该地区的大气环流是
(5)下图中表示D地气候类型的是 。





(1)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图中代表该循环过程的箭号字母是 。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图示中 (写字母)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 。
(3)下列选项中有利于H环节进行的是 。(多项选择)
A.持续的中雨或小雨 | B.短暂的特大暴雨 | C.地形坡度大 | D.地形坡度小 E、植被覆盖良好 F、植被覆盖差 |

(1)在左、右两图中,表示亚洲1月季风的是________图。
(2)在左图中,A气压名称为________,在其控制下,天气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3)B、C、D三字母附近的箭头,表示西南季风的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
(4)东亚季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
2.单选题- (共15题)
A.该行星表面应存在大气层 |
B.该行星的温度应能使水常处于液体状态 |
C.该行星应有像月球一样的卫星 |
D.离该行星最近的恒星比较稳定 |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A.0°,30°E | B.0°,60°E |
C.30°N,30°W | D.0°,120°E |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 B.0°,180° |
C.0°,150°W | D.150°W,180° |
【小题1】“天宫一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A.由快变慢 | B.由慢变快 | C.接近最快 | D.接近最慢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
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
A.上午 | B.正午 | C.下午 | D.午夜 |

【小题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 10°~20°盛行东南风
C. 20°~30°盛行西北风 D. 30°~40°盛行西南风
【小题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3月份、春季 B. 乙表示7月份、夏季
C. 甲表示9月份、秋季 D. 乙表示1月份、冬季
【小题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


C.


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A处吹西南风,B处吹西北风,C处吹东北风,D处吹东南风。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A.北半球高压 | B.北半球低压 |
C.南半球高压 | D.南半球低压 |
A.很可能是阴雨天气 | B.很可能是晴朗天气 |
C.不可能有上升气流 | D.可能有下沉气流 |
读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雨水 | B.地下水 |
C.冰川融水 | D.积雪融水 |
A.1—2月 | B.3—4月 |
C.6—7月 | D.11—12月 |
A.a、b都变小 | B.a、b都不变 |
C.a在丰水期变小 | D.b在枯水期变大 |
【小题1】限制以色列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热量 | B.水源 | C.土壤 | D.地形 |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滴灌技术 | B.改善自然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 |
C.培育优良品种,增加作物产量 | D.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 |
A.雨水、海洋水、冰川 | B.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
C.河流水、雨水、地下水 |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
3.选择题- (共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4.填空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