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7267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8

1.综合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7月23日至9月5日,第十一届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系列会议在中国召开,其中G20峰会于9月4日-5日在杭州(30°N,120°E)召开。
材料二: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

(1)G20系列会议期间,地球运行在上图中的位置是 (填序号),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变 ,杭州地区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
(2)北京时间2016年9月4日20点30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西湖景区观看《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
(3)地球运行到图中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1月21日至25日,我国大部地区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世纪寒潮”的侵袭。
材料二:下图是2016年1月22日8:00和14:00点的天气形势图(气压单位:hpa)。

(1)按水平气流状况看,图甲中H为 天气系统,该地区的天气状况是
(2)左图中锋线移动的方向是 。依据天气形势判断,左图中M处天气系统与下图中相符的是

(3)当日,乌鲁木齐和北京两地,风力较大的是 。14:00时济南市可能的天气特征有     
3.
读图世界局部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若有一艘游轮从B地经过纽芬兰岛附近航行至C地,顺着   航行(填写洋流名称),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但途中也可能遇到 ,威胁航海安全。
(2)A、C两地区纬度相近,但自然植被差异明显,A地是极地苔原,沿岸有 (填暖流或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 的作用。
(3)冰岛地热资源丰富,其成因是  
4.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和丙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2)乙地地貌的成因是
(3)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称为 循环,其中环节④是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反映的水循环环节是指图中 (填数字代号)环节。
5.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老到新)是   
(2)从岩石成因看,C是 岩,D是 岩,E是 岩。
(3)可能存在生物化石的岩石有(填字母)    
(4)如果B岩石为石灰岩,则E可能为   岩。

2.单选题(共18题)

6.
下图为“海洋与陆地夏季等温线分布理想模式图”,甲、乙位于同一纬度。据图可推断出
A.甲地位于北半球陆地
B.乙地位于北半球陆地
C.甲地位于南半球海洋
D.乙地位于南半球海洋
7.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实验,据此可知,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8.
下面两幅图为甲、乙、丙、丁四城市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小题2】给甲、丁两地带来降水的分别是(  )
A.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B.东南季风 极地东风
C.西南季风 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 盛行西风
9.
近年来,甘肃高台县把光伏发电产业作为发展生态工业的排头兵,使之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主力。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该县某同学提出将光伏板的支架改造成活动支架(见下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用于光伏发电的太阳辐射能
A.属于不可再生能源B.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送的
C.与风能、水能无关D.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小题2】若调整活动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与光伏板垂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昼夜更替B.阴晴变化C.太阳高度D.地方时差
【小题3】甘肃高台县一年中,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a最小、光照时间最长的日期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10.
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A.候鸟的季节性迁徙B.树木年轮宽窄不等C.河流的季节性封冻D.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11.
2017年4月13日美国宇航局(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土卫二(土星的卫星)上几乎具备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这是NASA为寻找地外生命正在探索太阳系内“海洋世界”的最新发现。下列与土卫二同属一个级别的天体是
A.太阳B.火星C.月球D.哈雷彗星
12.
下图是我国华东地区某城市某月连续4天的天气预报信息。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这几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星期五的原因主要是
A.太阳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削弱作用强
D.大气保温作用弱
【小题2】由图推断,这四天影响该城市
的主要天气系统为
A.准静止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
13.
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反射B.②—大气反射C.③—大气散射D.④—地面吸收
【小题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  )
A.①增加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14.
下表是36°N~38°N两地的日平均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单位:小时)统计表,两地海拔均低于100米。分析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②地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题2】关于①、②两地的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位于大陆东岸B.②位于大陆东岸
C.①深居大陆内部D.①、②均位于大陆西岸
15.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洋流常年受东北信风吹拂
B.②是逆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
C.此时北半球为冬季
D.③洋流是西南季风吹拂形成的
【小题2】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M海域多海雾,对航运造成不利影响
D.K海域的渔场是由于上升流而形成
16.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海绵城市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增加下渗 B. 减少蒸发
C. 增加地表径流 D. 减少地下径流
【小题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   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下图是某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甲为洋流流向。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区域所在半球和洋流性质分别是
A.北半球、暖流B.北半球、寒流
C.南半球、暖流D.南半球、寒流
【小题2】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D.降温、减湿
18.
下图为洋流局部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与洋流①形成直接相关的风带是
A.极地东风带B.中纬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D.东南信风带
【小题2】位于②海域附近的著名渔场是
A.北海道渔场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D.秘鲁渔场
19.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形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甲地的地貌类型是
A.喀斯特溶洞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D.火山口
【小题2】形成甲处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
20.
最新对中国黄土高原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考察结果显示,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初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
A.黄河干流流量减少B.黄土高原植被增加C.华北平原退耕还林D.下游灌溉用水增加
【小题2】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有利于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减轻B.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
C.华北平原洪涝灾害的缓解D.黄河入海口附近三角洲的发展
21.
下图为“某河流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①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A.搬运B.堆积
C.侵蚀D.风化
【小题2】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深水港口,比较合适的是
A.① ②B.③ ④C.① ④D.② ③
22.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桂林山水的真实写照。结合“桂林山水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小题2】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波浪侵蚀
【小题3】【小题4】左图中的岩石所属类型与右图中相一致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3.
下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分布示意图,该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势起伏较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公路呈“之”字形的主要目的是
A.避开河流B.减少成本
C.降低坡度D.保护植被
【小题2】图中四地,城市最可能分布在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