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的经度范围是 。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____。
(3)此图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地方时是_____,北极圈上日落的地方时是______。
(4)东港(40°N)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
(5)在右图中将左图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标出经度,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的经度范围是 。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____。
(3)此图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地方时是_____,北极圈上日落的地方时是______。
(4)东港(40°N)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
(5)在右图中将左图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标出经度,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4年1月31日神秘的南极将首次对普通游客开放。上海某游客将于
1月31日出发,2月18号返回。上中图为该游客南极旅游路线图、左图为乌斯怀亚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为南极洲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下图为南极洲俯视图(图中弧ABC左边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局部)。

(1)此时,乌斯怀亚市的季节是______,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
(2)图中的昏线是弧_________(填字母)。B点在长城站D的_______方向。此时,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D点(填“大于或小于”),长城站有无极昼现象______。
(3)南极洲的年降水量_____,原因是主要受____________气压带控制。旅游时在南极可以看见耐寒的动物企鹅,这体现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征。
(4)游客返回上海时,当地盛行_____风。
材料 2014年1月31日神秘的南极将首次对普通游客开放。上海某游客将于
1月31日出发,2月18号返回。上中图为该游客南极旅游路线图、左图为乌斯怀亚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为南极洲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下图为南极洲俯视图(图中弧ABC左边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局部)。

(1)此时,乌斯怀亚市的季节是______,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
(2)图中的昏线是弧_________(填字母)。B点在长城站D的_______方向。此时,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D点(填“大于或小于”),长城站有无极昼现象______。
(3)南极洲的年降水量_____,原因是主要受____________气压带控制。旅游时在南极可以看见耐寒的动物企鹅,这体现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征。
(4)游客返回上海时,当地盛行_____风。
3.
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台州市常住人口为596.8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81.55万人,增长15.82 %,2010年自然增长率降至5.21‰。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128.52万人,占21.53%,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15.1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89.6%。
材料二 台州市两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状况(甲表示第六次人口普查,乙表示第五次人口普查)。

(1)台州目前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有 、 、 。
(2)近年来台州市吸引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判断依据是 。
(3)2000年以来,台州市15岁以上人口变化特点是 , 。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有 , 。
材料一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台州市常住人口为596.8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81.55万人,增长15.82 %,2010年自然增长率降至5.21‰。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128.52万人,占21.53%,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15.1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89.6%。
材料二 台州市两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状况(甲表示第六次人口普查,乙表示第五次人口普查)。

(1)台州目前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有 、 、 。
(2)近年来台州市吸引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判断依据是 。
(3)2000年以来,台州市15岁以上人口变化特点是 , 。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有 , 。
2.单选题- (共16题)
4.
下图为某区域2012年10月下旬某时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小题2】图中北京的风向是
【小题3】首尔目前受锋面控制,天气状况是

【小题1】下列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A.乌兰巴托 | B.北京 |
C.东京 | D.福州 |
A.偏西 | B.偏北 |
C.东南 | D.东北 |
A.大风、升温、阴雨天气 |
B.风力减小、升温、天气晴朗 |
C.大风、降温、阴雨天气 |
D.风力减小、降温、天气晴朗 |
5.
图中甲、丙在晨线上。回答问题。

【小题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①南半球 ②北半球 ③东半球 ④西半球
【小题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②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③各地夜长乙>丙>丁
④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

【小题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①南半球 ②北半球 ③东半球 ④西半球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①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②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③各地夜长乙>丙>丁
④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6.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在月球探索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此时,全球新、旧一天的时间长短关系是
A.T新 = T旧 | B.T新 < T旧 |
C.T新 > T旧 | D.无法判定 |
7.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P点对应的近地面的风向可能是()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P点对应的近地面的风向可能是()
A.东南风 | B.西北风 |
C.西南风 | D.东北风 |
A.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温状况是M处>N处 |
B.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压状况是M处<N处 |
C.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M处为阴雨,N处为晴朗 |
D.近地面M、N两处对应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N处 |
8.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小题2】关于①③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上升,冷湿 |
B.①带介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
C.③带为西风带,风向为西北 |
D.某地如果常年受③带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
9.
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正常情况每年六月到七月初,图示地区都会出现该天气系统,如果该天气在此停留时间过短,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会
【小题2】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的是

【小题3】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面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叫锋消,下图中a、b、c为等温线,T1、T2、T3为PQ处气流辐合或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间段,则


【小题1】正常情况每年六月到七月初,图示地区都会出现该天气系统,如果该天气在此停留时间过短,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会
A.南涝北旱 | B.南旱北涝 |
C.南北皆旱 | D.南北皆涝 |

A.A | B.B | C.C | D.D |

A.图中水平气温梯度为T1> T2>T3 |
B.水平温度梯度变大是锋生的标志 |
C.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的过程 |
D.虚线方向表示两种气团的辐合过程 |
11.
北疆二泰山和准噶尔盆地西山地的河流常在4到6月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封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褪,结合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
【小题2】一日一封反映的当地环境特征是( )
【小题1】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
A.大气降水 | B.季节性积雪融水 | C.冰川融水 | D.湖泊决堤 |
A.气候大陆性强 | B.降水变率大 | C.冰雪融化快 | D.自然灾害多 |
12.
下图表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提示:⑤表示外力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类岩石中不可能发现化石 |
B.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乙类岩石 |
C.丙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
D.②过程可以表示变质作用 |
13.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小题2】有可能找到恐龙化石的地层是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山谷、山岭、陡崖 | B.背斜、向斜、断层 |
C.山岭、山谷、断层 | D.向斜、背斜、断层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4.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小题1】甲土壤属于
【小题2】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实验相关数据表
| 甲 | 乙 | 丙 | 丁 | |
土壤质地 % | 砂粒 | 40 | 45 | 78 | 14 |
粉粒 | 25 | 25 | 14 | 16 | |
黏粒 | 35 | 30 | 8 | 67 | |
水土流失量(g/m2) | 47.3 | 201.2 | 15.7 | 76.9 |
【小题1】甲土壤属于
A.砂土 | B.壤土 | C.黏土 | D.粉土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
15.
下表为我国湿润半湿润区各温度带的年生物量、可承载人口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比较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表中所列“可承载人口”的测算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小题2】表中的“最大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年生物量(万吨) | 可承载人口(万人) |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温带 | 197800 | 45480 | 237 |
亚热带 | 410200 | 101900 | 426 |
热带 | 22400 | 5600 | 486 |
【小题1】表中所列“可承载人口”的测算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社会 | B.资源 | C.经济 | D.技术 |
A.相对性 | B.临界性 | C.警戒性 | D.有限性 |
16.
2011年4月28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正式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大量的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小题2】“80后”成为劳动人口主力军表明
【小题1】大量的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促进城市建设和市场繁荣 | B.活跃了铁路交通运输 |
C.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 D.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
A.我国的老龄化严重 | B.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 |
C.我国达到人口合理容量 | D.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
18.
下图中甲为某古镇分布示意,乙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小题2】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 B.街区的疏风防寒 |
C.街区的通风散热 |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
19.
读“1800-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由图可知
【小题2】有关城市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1】由图可知
A.1800年前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
B.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 |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始终少于发达国家 |
A.城市化导致建设用地增加 | B.城市化改变了居民就业结构 |
C.城市化改变了人口空间分布 | D.城市建筑物的高度改变了太阳高度角 |
3.选择题- (共4题)
20.
***评价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我国从未有之大政策”,下列选项能证明此观点有( )
①奖励耕织,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严明法令,依法治国
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迁都洛阳,推行县制
21.
毛泽东评价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我国从未有之大政策”,下列选项能证明此观点有( )
①奖励耕织,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严明法令,依法治国
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迁都洛阳,推行县制
22.
毛泽东评价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我国从未有之大政策”,下列选项能证明此观点有( )
①奖励耕织,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严明法令,依法治国
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迁都洛阳,推行县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