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夏季以________为主,冬季以________为主。
(2)简述塔里木盆地中现代公路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塔里木盆地中现代公路的分布与古丝绸之路的分布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夏季以________为主,冬季以________为主。
(2)简述塔里木盆地中现代公路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塔里木盆地中现代公路的分布与古丝绸之路的分布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21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 ℃~6.4 ℃。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下图空白方框中。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21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 ℃~6.4 ℃。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下图空白方框中。
A.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 |
B.毁林 |
C.沿海低地被淹 |
D.燃烧矿物燃料 |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21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2.单选题- (共14题)
3.
南乔治亚岛位于南大西洋,在南纬54°15′~54°55′、西经36°45′~38°05′之间。左图是南乔治亚岛冰雪分布图,图右是岛上局部地区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冰雪堆积量最大的地区是
【小题2】影响南乔治亚岛上冰雪广泛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小题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该岛屿面积缩小最快的将是

【小题1】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冰雪堆积量最大的地区是
A.①地 | B.②地 | C.③地 | D.④地 |
A.地理位置和岛屿轮廓 | B.岛屿轮廓和地形地势 |
C.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 | D.大洋洋流和大气环流 |
A.东南沿海地区 | B.东北沿海地区 | C.西南沿海地区 | D.西北沿海地区 |
4.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
5.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
6.

【小题1】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小题2】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结合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日期等值线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在这一“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M、R两地及北美冬小麦种植区等值线南移 |
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
A.纬度和距海远近 |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
C.地形和季风环流 | D.纬度和地形 |
7.
下图为大巴山南麓某城市生活用水取水点的变化示意图。图中①~④点分别表示现在、2003年、1993年、1983年四个时期的取水点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该区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小题2】生活用水取水点位置的时间变化反映了

【小题1】关于该区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势大致西北高,东南低 |
B.该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 |
C.河流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
D.取水点大多分布在河流右岸 |
A.该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泥沙含量变大 |
B.河流地貌的自然变化导致水质变化 |
C.建城区向河流上游扩展,水质变化 |
D.该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地域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8.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
9.


【小题1】乙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的是 ( )
【小题2】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下的标志性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下面甲图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乙图是地球两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乙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 |
B.近七千年来气温保持相对平稳 |
C.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
D.近两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
10.
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
【小题2】与现在相比,该时期( )

【小题1】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
A.地质时期的寒冷期 | B.历史时期的温暖期 |
C.地质时期的温暖期 | D.历史时期的寒冷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 B.全球海平面普遍升高 |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 D.山地雪线海拔降低 |
11.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完成第下面小题。

【小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 地壳抬升
B.流水搬运 D. 风力侵蚀【小题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 绿洲面积增大
B.干旱程度加剧 D. 流域面积扩大

【小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 地壳抬升
B.流水搬运 D. 风力侵蚀【小题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 绿洲面积增大
B.干旱程度加剧 D. 流域面积扩大
12.

【小题1】与甲路段相比,乙路段( )
【小题2】随着人口增加,丙村要沿着山前公路扩建居民点,有沿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两种方案,比较适合的方案及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下图所示地区位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于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图中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甲路段相比,乙路段( )
A.地处热力环流下沉区,浓雾较小 | B.距离居民区较远,气温较低,浓雾更多 |
C.地势较低平且水汽较多,浓雾更多 | D.海拔较低,对流较弱,浓雾较少 |
A.丙村东北方向,交通通达度及降水量 |
B.丙村南偏西方向,可建设用地及地质灾害 |
C.丙村东北方向,劳动力及水源 |
D.丙村南偏西方向,气温及降水量 |
13.
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连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首都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于2016年10月5日正式通车,它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所建的第一条及最长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修建亚吉铁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
【小题2】亚吉铁路上,向东行驶的列车运载的主要是( )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修建亚吉铁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
A.地势起伏大 | B.森林茂密 | C.沙漠广布 | D.冻土广布 |
A.农矿产品 | B.工业制成品 | C.游客 | D.粮食 |
14.
读规划中的川藏铁路走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川藏铁路沿线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等灾害 ②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形复杂多样,相对高度大 ③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 ④属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接合处,多滑坡、泥石流
【小题2】川藏铁路采用了分段建设的方案,拉萨—林芝、成都—雅安段已开工建设,而林芝—雅安段要到2018年开工。那么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小题1】川藏铁路沿线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等灾害 ②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形复杂多样,相对高度大 ③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 ④属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接合处,多滑坡、泥石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A.路线较长 | B.地形复杂 |
C.人口稀少 | D.资金不足 |
15.
【小题2】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A.北多南少 | B.东多西少 | C.西南地区最多 | D.西北地区最少 |
A.离海远近 | B.地形地貌 | C.文化习俗 | D.农耕文明 |
16.
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小题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小题1】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A.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 |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
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
A.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 |
D.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