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6题)

表:那曲和南京某年夏季辐射观测数据
地点 | 纬度 | 海拔 (米) | 太阳直接辐射 (瓦/米2) | 地面辐射 (兆焦耳/米2) | 大气逆辐射 (兆焦耳/米2) |
那曲 | 31゜29´ | 4507 | 1116.5 | 33.04 | 25.8 |
南京 | 32゜00´ | 9 | 872.3 | 39.68 | 35.81 |
(1)描述青藏高原总辐射分布特征,比较那曲和南京两个城市某年夏季太阳直接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差异。
(2)运用大气消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两地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3)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状况与该地的地势有关,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
材料一:“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材料二: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消息,2014年11月18日早晨,美国已经有50.2%的地区被积雪覆盖。其中,美国东北部地区更是遭遇罕见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过腰”,可达2-3英尺。纽约州西部一些城市被强降雪“掩埋”,布法罗(水牛城)最大1小时积雪10厘米以上,不到24小时堆积近1.8米的雪。


(1)概述图中五大湖地区积雪厚度的分布规律。
(2)根据“大湖效应”定义,解释2014年11月18日美国布法罗(水牛城)暴雪的成因。
(3)其他水域,比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 像美国东海岸的雪带的形成也有类似大湖效应,请根据“北美一月海平面气压图”解释美国东海岸的雪带成因。
(4)从五大湖及美国东北部地区在美国的经济地位角度,分析暴雪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有人说在“雪龙”号穿越东北航道期间,“雪龙”号始终处于极昼,此说法对还是错,说明理由。
(2)分析在“雪龙”号穿越东北航道期间,上海的昼夜变化情况。
(3)若“雪龙”号抵达冰岛时,正好是北京时间8月16日19时,则此时晨昏线与正好出现极夜现象纬线切点的经纬度是 。在上图中画出此时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用阴影表示极昼部分)。
材料一: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4)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建议。
材料一: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北部波德平原、中部中德山地和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德国除煤炭和钾盐外,矿产资源贫乏,原料供应和能源很大程度依赖进口。
材料二:二战后,德国以大规模内需为主导的恢复性建设,为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建筑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工业成为德国当时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点发展了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光—电子(复合)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海洋开发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从而使微电子技术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德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1960年 | 5.5% | 53.5% | 41% |
1970年 | 3.9% | 57.6% | 38.5% |
1980年 | 2.2% | 44.8% | 53% |
1990年 | 1.29% | 33.2% | 65.57% |
2001年 | 0.98% | 28.86% | 70.16% |
2005年 | 0.96% | 30.43% | 68.61% |
(1)分析德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二战后至1970年德国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承接了美国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转移,分析这段时期德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1970年后德国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钢铁、纺织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请运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原理,阐述这一阶段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
2.单选题- (共11题)
月份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气温 | 20.1 | 23.0 | 27.6 | 30.2 | 30.7 | 30.3 | 29.2 | 29.1 | 29.1 | 28.2 | 24.9 | 20.8 |
降水 | 11 | 30 | 35 | 60 | 142 | 288 | 411 | 349 | 288 | 143 | 26 | 17 |
【小题1】该气候资料所属气候类型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 B.热带季风气候 |
C.热带沙漠气候 | D.热带雨林气候 |
①地处低纬度,5月太阳高度角已经很大
②5月降水量还不太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还不太强
③受西南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强烈
④受地形的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①吹西南风 ②吹东北风 ③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④受赤道气团的控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
【小题1】“超级地球”应属于( )。A.地月系 | B.太阳系 | C.银河系 | D.河外星系 |
A.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 B.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
C.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 D.适中的自转周期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小题1】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①③的性质都是寒流 |
B.洋流②反映出该海域冬季洋流流向 |
C.洋流③为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洋流 |
D.洋流④使沿岸地区形成了温带荒漠 |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
B.开普敦正值温和多雨的季节 |
C.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
D.华北平原的小麦正是收割的时候 |

【小题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 | B.蒸发量增加 | C.下渗减少 | D.地表径流减少 |
A.Ⅰ、Ⅱ、Ⅲ | B.Ⅱ、Ⅰ、Ⅲ | C.Ⅲ、Ⅱ、Ⅰ | D.Ⅰ、Ⅲ、Ⅱ |
①人口增多导致地下径流增加
②建筑物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③地表植被减少导致下渗量增加
④城市规模扩大导致降水增加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河流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时常发生灾害。图中为某河流、湖泊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所示演化过程最可能出现在
A.洞庭湖平原 | B.塔里木盆地 | C.横断山区 | D.云贵高原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2014年10月8日晚间,我国观测到一次月全食天象,本次月全食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国几乎全境可看“带食月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下列关于月全食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日地月三者完全成一直线
②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③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④月球全部从地球本影中通过
⑤地球被月球本影扫过
⑥地球和月球皆不发光
A.①③④⑥ | B.①②⑤⑥ | C.①③⑤⑥ | D.①②④⑥ |
A.朔 | B.望 | C.上弦 | D.下弦 |
A.东方,地平线附近 | B.西方,地平线附近 |
C.南方,观测者的头顶附近 | D.北方,观测者的头顶附近 |
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下图(a)表示我国某地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b)为该水库月均水位(水面海拔)。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
A.降水量少 | B.入库水量少 |
C.蒸发量大 |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
A.华北地区 | B.西北地区 | C.江淮地区 | D.华南地区 |
粮食作物生产统计 | 甲 | 乙 | 丙 | 丁 |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公斤) | 108.8 | 53.7 | 250.8 | 191.9 |
每公顷收获量(公斤) | 1,956 | 977 | 2,495 | 3,150 |
平均每人收获量(公吨) | 121. 7 | 140.6 | 6. 1 | 79.2 |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 145.6 | 186.6 | 2.1 | 37.9 |
【小题1】甲乙两国如要改善农业的经营,应致力的发展方向是:
A.加强小农场制 | B.提高化肥使用量 |
C.提高每人产量 | D.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A.甲乙 | B.丙丁 | C.乙丁 | D.甲丙 |
A.单位面积收获量低 | B.平均每人收获量高 |
C.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 D.农场平均耕地面积大 |

【小题1】国际分工的生产链中,中国大陆企业所属的主导区位类型是
A.市场主导型 | B.劳动力主导型 | C.技术主导型 | D.原材料主导型 |
A.资源和交通 | B.交通和市场 | C.技术和劳动力 | D.集聚和技术 |

【小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地区是距市中心
A.2千米附近 | B.4千米附近 |
C.8千米附近 | D.10千米附近 |
A.城市化水平逐渐降低 |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 |
C.城市等级逐渐提高 |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调整 |

【小题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6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