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市闸北区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71870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0

1.综合题(共7题)

1.
读长株潭城市群图,回答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和湘潭为中心,其“3+5”规划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


(1)比较常德、衡阳两地风向和风速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试分析图示北部地区6月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3)图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简析其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2.

   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辟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其主要位于阿根廷境内,小部分属于智利。


(1)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海陆位置。
(2)归纳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地形特征。
(3)分析巴塔哥尼亚东部荒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4)简析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3.
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它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


(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2)分析尼罗河进入枯水期时其径流主要构成来源及其成因。
(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4.
读下边的“世界某区域海水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出现1月还是7月?并说明理由。
(2)简析图中A处等温线比B处稀疏的原因。
(3)分析图中C处成为该大洋中较冷地方的原因。
5.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6.
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

材料一:“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及其“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


材料二:

表1 2009年攀枝花地区产业结构横向比较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国

10.31

46.3

43.4

四川

45.1

24

30.9

攀枝花地区

15.9

55.3

28.5

广东

5.09

49.19

45.72

 

表2 2009年攀枝花地区三大产业劳动力占比情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力

64.65

13.04

22.31

 

(1)简述攀枝花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评析攀枝花地区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3)简析攀枝花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并对其进一步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7.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于隋代大业年间的赵州桥,全长64.4米,跨径37.02米,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享有"天下第一"的盛誉。曾有古人赞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早在七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经过实地勘察和计算后惊讶地说:"赵州桥结构所取的方式,说明其建造者对工程力学方面有非常的了解---表现出一种极其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历经8次大地震而不倒,经受54次大洪水而不垮,千百年来老桥见证无数次战乱而不毁,仍历久弥坚、老当益壮,在1400年前,中国的能工巧匠们是如何修建这样一座桥?它为什么到现在还如此结实?自1933年我国著名学者梁思成发现它以来,关于它的身世及在建筑学上的价值,被不厌其烦地论述了近80年。

 
(1)赵州桥属于___旅游资源中的___旅游景观。
(2)下列旅游景观与赵州桥属于同一类别的是
A.徽州古名居
B.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C.北京的颐和园
D.蓬莱的海市蜃楼
(3)有关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文景观只有历史文化价值,而无技术价值
B.人文景观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俗民风、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C.埃及金字塔、巴黎凯旋门都属于人文景观
D.现代人建造的各类建筑不属于人文景观
(4)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赵州桥的旅游资源价值。

2.单选题(共15题)

8.
河西走廊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下图是该地貌的地质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形成此种花岗岩地貌的地质作用为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小题2】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外力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外力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9.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下图示意“世界几种能源使用量年均增长比例”,甲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世界上利用其发电的前三位国家为德国、美国和丹麦,乙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两种能源分别代表
A.水能、沼气B.地热、潮汐
C.风能、煤炭D.水能、煤炭
【小题2】我国甲能源的丰富区主要分布在
A.江南丘陵B.内蒙古高原
C.横断山区D.长江三峡
10.
下列关于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对流层是航空最佳飞行层
B.对流层高度随季节发生变化
C.因臭氧层的存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而增加
D.平流层天气复杂多变
11.

   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下图是“地球上雪线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与雪线纬度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的是
A.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
B.全球年降水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C.全球年蒸发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D.对流层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小题2】图中雪线②、③处比①处海拔高的原因是
A.②、③处气温高,年降水量少
B.①处气温高,年消融量大
C.②、③处年降水量小于年消融量
D.②、③处受地形影响,多高大山脉
12.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下表是地球与火星的对比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行星
自转轴倾角
距太阳
(地球=1)
质量
(地球=1)
公转周期
地球
23°26´
1.00
1.00
1.0年
火星
25°11´
1.52
0.11
1.9年
 
【小题1】与地球相比,火星
A.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大B.表面平均气温高
C.能够吸附更多气体包围在表面D.四季更替周期短
【小题2】据资料分析,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是
A.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B.日地距离适中
C.运行的宇宙环境安全D.存在自转和公转运动
13.

   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底扩张依据之一是海底岩石年龄较轻,且在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
B.海岭是大洋地壳消亡处
C.海沟是大洋地壳生长处
D.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海沟开裂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小题2】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为岩石圈被不同的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B.板块漂浮在硅铝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C.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肯定形成山脉
D.六大板块均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
14.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该地区位于我国
A.江淮地区B.青藏地区
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
【小题2】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梅雨天气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15.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其能够
A.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B.吸收短波辐射放射长波辐射
C.吸收并放射短波辐射D.吸收长波辐射放射短波辐射
16.
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将导致
A.极光现象增多,危害人类与生物B.扰乱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讯
C.大量紫外线进入地表,危害人类与生物D.大气失去保温作用,加剧昼夜温差
17.

   某岛屿风光迤逦,降水大多在1000mm以上,但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较大,人口密度约为400人/平方千米。

下图为该岛屿简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该岛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部降水少,洋流与离岸风的影响
B.西南部降水少,洋流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C.东北部降水多,信风和地形的影响
D.西南部降水多,西风和地形影响
【小题2】据资料推断,甲城市历史悠久,但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且常受飓风、地震影响
B.交通落后,对外联系不便
C.水资源缺乏,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D.人口稀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小题3】乙城市拟建一座水泥厂,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厂址应选在
A.城市的东南郊B.城市的东北郊
C.城市的西北郊D.城市的西南郊
【小题4】从地域文化来看,该岛屿属于
A.西欧文化圈B.拉丁美洲文化圈C.非洲文化圈D.东南亚文化圈
18.

   读澳大利亚简图,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业的发展,该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墨累—达令盆地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旱作农业B.牧场畜牧业
C.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D.游牧畜牧业
【小题2】该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地形B.土壤C.气候D.水源
【小题3】该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①土地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9.

   工业区位既受自然条件制约,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类企业2013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102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目前,该类企业从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
A.技术B.原料C.集聚D.劳动力价格
【小题2】该类企业转移到乙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甲地产业结构升级
②甲地大量失业
③乙地产业结构调整
④促进乙地城市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
读下面人口金字塔图,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与1982年相比,我国农村人口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我国农村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总人口持续减少,男女比例失衡B.总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快速增加
C.总人口维持不变,少年儿童占比下降D.总人口维持不变,劳动力人口有所增加
【小题2】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B.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C.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D.大量适龄劳动人口外出务工
21.

   日喀则位于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这里的农民被称为“离天最近的耕作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等。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a与b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 )
A.a处与b处经度相同B.a处与b处海拔相同
C.a处位于阴坡,b处位于阳坡D.a处位于冬季风迎风坡,b处位于背风坡
【小题2】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日喀则地区的年积温值较小B.日喀则地区的降水少、晴天多
C.日喀则地区光照强度大D.日喀则地区年日照时数较长
22.

   凸显差异,加强合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下图为“2012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产业比重构成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九①、②、③所代表的省(市)分别是
A.江苏、安徽、上海B.安徽、江苏、上海
C.安徽、上海、江苏D.江苏、上海、安徽
【小题2】对三省(市)间协作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省(市)的合作体现了区域的趋同性特点
B.①所示省(市)最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三省(市)间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能为①→②→③
D.③所示省(市)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宜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7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