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7题)
1.
斐济由300多个岛屿组成,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河流多而短小,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读“斐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斐济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斐济多火山岛的主要原因。
(3)分析斐济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1)描述斐济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斐济多火山岛的主要原因。
(3)分析斐济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2.
下面甲图中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一部分,B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此时D点的地方时为15点。

(1)BC为 (晨线或昏线),此日是 月 日。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图中A、B、D、E四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
A.A点 B.B点 C.E点 D.D点
(3)此后三个月,上海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北京高温多雨
B.A点位于东半球
C.此时,开普敦受西风带控制
D.尼罗河进入枯水期

(1)BC为 (晨线或昏线),此日是 月 日。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图中A、B、D、E四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
A.A点 B.B点 C.E点 D.D点
(3)此后三个月,上海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北京高温多雨
B.A点位于东半球
C.此时,开普敦受西风带控制
D.尼罗河进入枯水期
3.
近年,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地理环境特征差异明显,上图中甲乙两区域分别是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两个区域,阐述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乙区域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业特点的形成、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地理环境特征差异明显,上图中甲乙两区域分别是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两个区域,阐述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乙区域这些特征对农业和工业特点的形成、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4.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年一月盛行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
(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原因。
(3)图中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4)分析S市的北部成为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1)Y市所在地每年一月盛行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
(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原因。
(3)图中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4)分析S市的北部成为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5.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2)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图乙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据图乙,描述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3)江南水乡以河成街,街桥相连。图丙为江南水乡景观图,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上述景观的形成原因及该文化区的特征。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19%, 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市人口比重达6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图甲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2)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图乙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据图乙,描述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3)江南水乡以河成街,街桥相连。图丙为江南水乡景观图,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上述景观的形成原因及该文化区的特征。
6.
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游览杭州西湖,出游前可以通过新闻媒介、 、 等途径收集相关旅游信息,初步了解其景观内涵。
(2)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 、 、 。
(3)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 。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 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 d.把握观赏时机
(4)杭州西湖为免费开放的世界文化遗产。谈谈免费开放举措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1)如果游览杭州西湖,出游前可以通过新闻媒介、 、 等途径收集相关旅游信息,初步了解其景观内涵。
(2)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 、 、 。
(3)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 。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 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 d.把握观赏时机
(4)杭州西湖为免费开放的世界文化遗产。谈谈免费开放举措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7.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4年11月23日,四川省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震区多为高山峡谷地貌,该区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灾害,重建后的居民多采用大架承重结构。据调查,此次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相对同等级别的地震较轻。

(1)四川省西部多地震,请说明原因。
(2)分析此次地震灾害破坏程度较轻的原因。
2014年11月23日,四川省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震区多为高山峡谷地貌,该区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灾害,重建后的居民多采用大架承重结构。据调查,此次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相对同等级别的地震较轻。

(1)四川省西部多地震,请说明原因。
(2)分析此次地震灾害破坏程度较轻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2题)
8.

【小题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调水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
②冰川融化量大,水源充足
③经济发展规模小,水质没有任何污染
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
【小题2】受水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雨季短
②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总量不足
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较严重
④多季节性河流,水量有限
【小题3】输水线路郑州到石家庄段自流情况表现为
【小题4】根据调水规划,7、8月份调水量相对较小,原因是
①江淮地区伏旱 ②江淮地区梅雨 ③华北地区春旱 ④华北地区夏涝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丹江口调水顺利进京、津(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调水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
②冰川融化量大,水源充足
③经济发展规模小,水质没有任何污染
④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①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雨季短
②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总量不足
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较严重
④多季节性河流,水量有限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A.黄河以南自流 | B.黄河以北自流 |
C.黄河南、北均自流 | D.黄河南、北均不自流 |
①江淮地区伏旱 ②江淮地区梅雨 ③华北地区春旱 ④华北地区夏涝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9.
下图为沿23026
S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与图中⑤地气候成因无关的是()
【小题2】有关图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3】图中剖面线没有穿过的板块是()


【小题1】与图中⑤地气候成因无关的是()
A.地形 | B.东南信风 | C.暖流 | D.东北信风 |
A.⑤地位于②地的正东方向 |
B.该剖面线穿过的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
C.④地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其北部的平原地区 |
D.甲、乙、丙三海域依次为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
A.亚欧板块 | B.印度洋板块 |
C.太平洋板块 | D.美洲板块 |
10.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台湾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
【小题2】此时

【小题1】与台湾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
A.风力较小,风向为西北风 | B.风力较大,风向为西北风 |
C.风力较小,风向为东南风 | D.风力较大,风向为东南风 |
A.黄河下游地区阴雨绵绵 | B.渤海湾沿岸雨雪交加 |
C.福建沿海地区狂风暴雨 | D.金沙江河段风和日丽 |
11.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 B.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
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 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空间分布 |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⑥的水量 |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
12.
河西走廊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下图是该地貌的地质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形成此种花岗岩地貌的地质作用为
【小题2】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小题1】形成此种花岗岩地貌的地质作用为
A.流水侵蚀 | B.流水沉积 | C.风力沉积 | D.风力侵蚀 |
A.外力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B.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
C.岩浆喷出—外力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
D.岩浆侵入—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13.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小题2】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1】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A.4月 | B.6月 | C.7月 | D.8月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 |
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
14.
右图为某日某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小题2】某地当日比图中甲地的夜长时间略短,却与甲地同时迎来日出,该地应位于甲地的( )
【小题3】图2中四幅小图,能正确表示乙地24小时内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0° | B.20°N | C.20°S | D.23.26′N |
A.东北方向 | B.西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南方向 |

A.a图 | B.b图 | C.c图 | D.d图 |
15.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ab段河流流向是( )
【小题2】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1】ab段河流流向是( )
A.由东向西 | B.由东北向西南 | C.由西南向东北 | D.由南向北 |
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 | 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
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 | D.处于河谷,邻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 |
16.
A. 热量较充足 B. 生长周期长
C. 水源较丰富 D. 土壤较肥沃
【小题2】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他作物隔离300米以上,其最主要目的是( )
A. 方便耕地浇灌 B. 利于作物通风
C. 保证玉米品质 D. 增加光照强度
【小题3】目前以水果玉米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主要有:真空保鲜果穗、速冻果穗、甜玉米浆、甜玉米汁等蔬菜、饮料制品。该类企业布局除了要考虑原料外,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水源 B. 市场
C. 交通 D. 技术
水果玉米(即超甜玉米)近些年引入中国栽培。它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食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北方水果玉米在品质和甜嫩程度上均优于南方,其原因是( )A. 热量较充足 B. 生长周期长
C. 水源较丰富 D. 土壤较肥沃
【小题2】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他作物隔离300米以上,其最主要目的是( )
A. 方便耕地浇灌 B. 利于作物通风
C. 保证玉米品质 D. 增加光照强度
【小题3】目前以水果玉米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主要有:真空保鲜果穗、速冻果穗、甜玉米浆、甜玉米汁等蔬菜、饮料制品。该类企业布局除了要考虑原料外,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水源 B. 市场
C. 交通 D. 技术
17.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2003-2015年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时期,关于该市人口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下列关于2008年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小题1】图示时期,关于该市人口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 B.2012年人口增长最快 |
C.2014年人口数量最多 | D.2009年后人口呈负增长 |
A.高铁通车,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B.政策调控,产业升级和转移 |
C.金融危机,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
D.房价升高,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
18.
下图示意厦门市各街区居民出行对小汽车依赖程度,图示意该市规划中的地铁和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造成小汽车依赖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小题2】轨道交通网建成后对该市的影响有:
【小题3】应用GIS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分布进行规划时,需要用到的图层有:
①城市道路图层 ②地质地貌图层 ③土地利用图层 ④气候图层 ⑤土壤图层

【小题1】造成小汽车依赖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A.市区公共交通便利,对小汽车依赖程度低 |
B.市区交通设施完善,对小汽车依赖程度高 |
C.城郊经济落后,就业机会较少,依赖度低 |
D.城郊人流量小,交通通达度好,依赖度高 |
A.市区的大气污染加重 | B.小汽车依赖度增大 |
C.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 D.交通方式趋向单一 |
①城市道路图层 ②地质地貌图层 ③土地利用图层 ④气候图层 ⑤土壤图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19.
下图为“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小题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该地( )

【小题1】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
A.原料、燃料丰富 |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
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 |
D.重视科技投入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7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