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界面。C代表______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千米,主要由__________组成。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态,F面是__________界面。
(4)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__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G层叫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是__________。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界面。C代表______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千米,主要由__________组成。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态,F面是__________界面。
(4)E层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__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G层叫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是__________。
2.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测站60°-70°N的降水量和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是___________(正相关或负相关)。
(2)图中各纬度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基本一致,大约为_______年。
(3)此图表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_______有影响。除此之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主要表现在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其中,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是__________。

(1)测站60°-70°N的降水量和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是___________(正相关或负相关)。
(2)图中各纬度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基本一致,大约为_______年。
(3)此图表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_______有影响。除此之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主要表现在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其中,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是__________。
3.
下图中A的经度为130°E,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EF表示__________(晨或昏)线。
(2)C点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__。
(3)D处于__________时区,此时为北京时间__________。
(4)此日后思南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__________。
(5)若从D点向正北发射一颗炮弹,则落弹点位于__________(东或西)半球。
(6)若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变为20°时,B点所处的温度带范围将会__________(扩大或缩小)。
(7)图示时刻B点的太阳高度角较为__________度。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__度。
(8)图示日期属于北半球的__________(季节)。

(1)EF表示__________(晨或昏)线。
(2)C点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__。
(3)D处于__________时区,此时为北京时间__________。
(4)此日后思南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__________。
(5)若从D点向正北发射一颗炮弹,则落弹点位于__________(东或西)半球。
(6)若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变为20°时,B点所处的温度带范围将会__________(扩大或缩小)。
(7)图示时刻B点的太阳高度角较为__________度。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__度。
(8)图示日期属于北半球的__________(季节)。
4.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
(2)如图所示的日期为__________左右,表示北半球的__________节气。
(3)A、B、D、E四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连接)。
(4)A地的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此日后A地的昼长将逐渐变__________(长或短)。
(5)图示日期__________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6)a点的日出时刻为__________。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7)图示时刻的太阳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__。

(1)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
(2)如图所示的日期为__________左右,表示北半球的__________节气。
(3)A、B、D、E四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连接)。
(4)A地的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此日后A地的昼长将逐渐变__________(长或短)。
(5)图示日期__________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6)a点的日出时刻为__________。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7)图示时刻的太阳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7题)
5.
有关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②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最大;
③极光、流星多出现在这一层;
④其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⑤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旺盛。
①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②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最大;
③极光、流星多出现在这一层;
④其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⑤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旺盛。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④ |
D.①⑤ |
7.

【小题1】当中央电视塔开始熄灯时,世界时(世界时为0时区的区时)为( )
【小题2】当图中“今天”为3月25日时( )
2017年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市在当地时间3月25日20:30-21:30陆续熄灯1小时,进行“地球一小时”活动。2017年3月25日晚8:30,中央电视塔为2017“地球一小时”活动熄灭了外景灯光,这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中国落地的第9年。2017年我国“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蓝色WE来”,即为了我们共同的蓝色未来,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当中央电视塔开始熄灯时,世界时(世界时为0时区的区时)为( )
A.24日20:30 | B.24日12:30 |
C.25日20:30 | D.25日12:30 |
A.没有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 |
B.大多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
C.仅少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
D.所有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
8.

【小题1】图中被人们称作启明星的是 ( )
【小题2】土星的“黄赤交角”为26.73°,土星周围有光环。土星( )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晖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读“太阳系部分行星轨道示意图”。
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被人们称作启明星的是 ( )
A.a | B.b | C.c | D.d |
A.与地球和木星相邻 | B.光环为无数小卫星发射光线所致 |
C.表面温度较地球高 | D.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较地球低 |
11.
下列关于星系之间从属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总星系是由银河系和太阳系组成的,它是目前所了解到的“已知宇宙” |
B.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等级的星系是太阳系 |
C.太阳系是河外星系的极微小部分 |
D.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
12.
读下图“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
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使地球仪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小题2】该同学将地球仪沿图示轨道移动一周,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小题3】图中地球所在位置的日期是

【小题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
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使地球仪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23°26′S〜23°26′N | B.90°S〜90°N |
C.66°34′S〜66°34′N | D.始终直射赤道 |
A.6月22日前后 | B.12月22日前后 |
C.3月21日前后 | D.9月23日前后 |
13.
读“黄果树瀑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景观所呈现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小题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要素是
【小题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

【小题1】图示景观所呈现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A.树木花草 | B.岩石 | C.瀑布 | D.大气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
D.图中各圈层的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
14.
读下图,完成问题。

【小题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小题2】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A.东南方 |
B.西南方 |
C.东北方 |
D.西北方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
C.甲乙两线速度相同 |
D.以上都不对 |
17.

【小题1】此次“闰秒”调整时正值北京时间( )
【小题2】“闰秒”是由于地球( )
【小题3】“闰秒”调整后三日内,思南县( )
世界时(即格林尼治时间)是以观测地球运动为基础的时间系统。科学家发现由于地球运动的变化,世界时的1秒正在变长。为保证钟表的时间与地球运动相协调,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为全球时钟增加1秒,即“闰秒”,届时北京时间将迎来第27次闰秒调整。下图示意此次世界时“闰秒”调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次“闰秒”调整时正值北京时间( )
A.2016年12月31日15时59分60秒 |
B.2016年12月31日15时43分60秒 |
C.2016年1月1日15时43分60秒 |
D.2017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 |
A.自转速度减慢 | B.公转速度减慢 | C.自转速度加快 | D.公转速度加快 |
A.日出的时间逐渐变晚 | B.昼长时间在不断的缩短 |
C.正午太阳高度日渐增大 | D.昼夜长短时间差距变大 |
18.
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是
【小题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小题1】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是
A.太阳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 B.太阳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
C.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流 | D.太阳内部物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
A.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分之一 |
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的主要动力 |
C.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所以这些能源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
D.水体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
19.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小题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小题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A.甲乙丙丁 | B.甲乙丁丙 |
C.丙丁乙甲 | D.丁丙乙甲 |
20.
对某地(30°E、20°N)的正确描述是()
A.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且有两次直射机会 |
B.有极昼极夜现象,但时间不长 |
C.属热带地区,但无太阳直射现象 |
D.属于温带地区,得到热量较少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