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共同主张。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材料三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是如何体现“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2.单选题- (共21题)
2.
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A.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
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
D.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李鸿章说:“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这说明李鸿章
A.接受外国公使进京的近代外交方式 |
B.认为外国人进入中国意在刺探情报 |
C.希望战争时期与敌国进行谈判斗争 |
D.互市对经济发展有利不能轻易偏废 |
4.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以上言论针对列强所获得的哪项特权?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门户开放”政策 |
D.关税协定权 |
7.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饮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 | B.![]() | C.![]() | D.![]() |
8.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
9.
加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
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
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
10.
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 |
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 |
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
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 |
11.
历史学科学习必须具有“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下列4幅图反映了中国近代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④②③① |
B.④③②① |
C.②④①③ |
D.②③④① |
12.
“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中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下列人物属于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是








A.左宗棠 |
B.邓世昌 |
C.张自忠 |
D.丘逢甲 |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5.
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传出捷报:在激战8昼夜后,日军开始溃退。自上海、太原、南京相继沦陷后,中国在战场上从未传出过如此激动人心的战报。这份捷报源于
A.平型关大捷 |
B.台儿庄战役 |
C.百团大战 |
D.枣宜会战 |
16.
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C.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D.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 |
17.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 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
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 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
18.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项目 | 中共党员 | 民主党派 | 无党派 | 工人 | 农民 | 解放军 | 归国华侨 | 少数民族 | 妇女 |
人数 | 668 | 274 | 284 | 100 | 63 | 60 | 30 | 177 | 147 |
比例 | 54.84% | 22.85% | 23.16% | 8.16% | 5.14% | 4.89% | 2.45% | 14.43% | 11.99%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
B.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19.
***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 |
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
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 |
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
21.
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努力开始于


A.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
B.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
C.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保护法》 |
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
22.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
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
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