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58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10分)

请回答:
(1)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何不同?(2分)
(2)促使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2分)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4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2分)
2.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单选题(共14题)

3.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晴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4.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5.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文明中最辉煌的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末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经使用指南针
6.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7.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8.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
B.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
C.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D.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
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0.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维新变法
11.
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的维新派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12.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哪些问题
①领导力量问题
②主力军问题
③革命道路问题
④战略步骤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14.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C.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15.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16.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3.选择题(共1题)

17.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要求中小学生“自强自律健身心”。

材料二:2016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举办了“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其主题是“青春自强•励志华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