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二轮复习古代史之古代中国经济反馈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85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
——节选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和《魏书•食货志》
自此便出现了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该土地制度推行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电影《活着》,主人公福贵因好赌将地产和房产输给了狡诈的龙二,后龙二被枪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福贵感叹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言“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的涵义。
(4)社会主义苏联在其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各项关于农业和土地的政策,请逐一列举并分析积极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共10题)

4.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5.
以下是河南内黄杨庄西汉时期属魏郡繁阳县(繁阳西接内黄,今天内黄县的大部地区属繁阳境)农村聚落遗址宅院分布图。该聚落遗址表明出当时
A.小农经济相对安定富足
B.自然村落聚居相对分散
C.重农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D.小农经济崇尚封建迷信
6.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7.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强调精耕细作
D.注重自给自足
8.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观念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C.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强
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9.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和余秋雨都曾向往宋朝,宋朝能够吸引他们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宽松的经济环境
②发达的工商业
③繁荣绚丽的文化
④君主专制的弱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
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碑刻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1.
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地理分布情况
 

五代十国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府数
比例

7
70%
8
44.44%
29
43.29%
13
35.14%
33
20.50%
84
37.84%

3
30%
10
55.56%
38
56.71%
24
64.86%
128
79.50%
138
62.16%
 
A.政治中心南移
B.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C.经济重心转移
D.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12.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13.
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竞争
B.鸦片走私猖獗
C.自然经济的抵制
D.通商口岸较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