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2.
法治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至1870年,清政府对《大清律》进行了四次增、删、改、并的修订活动,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
1843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通高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领事裁判权、随后,美、法。俄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
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另一方面,英国又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表示:“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如成此举.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
——根据费村《略论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整理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大陆的商业迅速由地区性的商业发展为世界性的贸易,海上贸易随之取代了陆上贸易;同时这也刺激了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此时具有工业萌芽的手工制造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阶段。这表明经济上两万已经逐步在摆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格局。伴随商业的复兴与逐步繁荣,使得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律制度重新为人们重视,这也是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手工制造业也向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时,工商业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民主宪政运动的蓬勃兴起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法体系的创立
——根据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法治社会建立的条件。综合上述两则关于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至1870年,清政府对《大清律》进行了四次增、删、改、并的修订活动,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
1843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通高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领事裁判权、随后,美、法。俄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
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另一方面,英国又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表示:“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如成此举.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
——根据费村《略论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整理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大陆的商业迅速由地区性的商业发展为世界性的贸易,海上贸易随之取代了陆上贸易;同时这也刺激了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此时具有工业萌芽的手工制造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阶段。这表明经济上两万已经逐步在摆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格局。伴随商业的复兴与逐步繁荣,使得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律制度重新为人们重视,这也是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手工制造业也向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时,工商业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民主宪政运动的蓬勃兴起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法体系的创立
——根据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法治社会建立的条件。综合上述两则关于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
3.
中国与西方在思想、科学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但又在近代史上出现变化。
材料一 中国与英国科学家人数比较统计表(16——18世纪)
——摘自任玉凤《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英科学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
材料一 中国与英国科学家人数比较统计表(16——18世纪)
| 天文学 | 数学 | 生物学(医学) | 地理学 | 化学 | 物理学 |
中国 | 9 | 10 | 5 | 10 | 0 | 4 |
英国 | 2 | 10 | 12 | 8 | 7 | 12 |
——摘自任玉凤《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英科学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
2.单选题- (共26题)
4.
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公职人员很少有完全独立的权力,如执政官除行使行政权力之外,还要行使一定的审判权,正如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A.人民主权 |
B.三权分立 |
C.权力制约 |
D.轮番而治 |
5.
在罗马法中,由家父作为掌权者,妻子、子女及其他家属、奴隶的人格等都被置于家父的支配权之下:在财产关系上,家族或家庭财产由家父完全掌控。这些与中国古代法礼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古罗马和古代中国
A.男性家长绝对权威凸显 |
B.政治特征体现了“家国一体” |
C.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 |
D.资源权力分配受制于生产力 |
6.
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
7.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A.议会的权力开始超越国王 |
B.责任内阁制度日趋完善 |
C.国王真正成了“统而不治” |
D.资产阶级开始控制议会 |
8.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
B.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
C.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
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
9.
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在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正常的对外贸易持续入超 |
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
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 |
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 |
10.
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
A.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 B.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 D.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 |
11.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
12.
明朝在明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即所谓“九边”地区实行屯田。明人叶向高记载:其行于九边……人受田五十亩,赋粮二十四石半,赡其人,半给官僚……盖在洪、永年间,辽东屯粮以石计者七十万,甘肃六十万,宁夏十八万……此举推行
A.增加了粮食产量,摆脱了对内地粮食依赖 |
B.避免了外族入侵,巩固了国家的北部边防 |
C.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拓展了农耕文明 |
D.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抑制了土地兼并 |
13.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 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
14.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15.
某学者在研究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后期的人口变化时指出:从1750年到1850年,英国农业就业人口以约135万人增长到约210万人:从1750年到1851年,英国非农业工人人口增长了560万人,农业劳动力流出数仅为110万人,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有关圈地运动的合理观点是
A.使英国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发生重大变化 |
B.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
C.对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影响 |
D.促进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 |
16.
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数大量减少 |
C.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增加小麦需求 |
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
17.
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说明工业革命后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
18.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
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
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
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
19.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 国营经济 | 私营经济 |
水电工业 | 89% | 11% |
冶炼工业 | 90% | 10% |
机器制造业 | 73% | 27% |
化学工业 | 75% | 25% |
饮食品工业 | 23% | 77% |
服饰品工业 | 8% | 92% |
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
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
20.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
21.
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A.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 |
B.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 |
C.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
D.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
22.
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
B.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
C.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
D.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
23.
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
B.“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
C.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
D.“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
24.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
25.
《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A.对外开放的程度 |
B.思想解放的尺度 |
C.政治改革的力度 |
D.社会转型的难度 |
26.
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
C.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
27.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祟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
C.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
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28.
“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A.两部书的作者系封建顽固派分子 |
B.作者的思想有失科学却利于近代化 |
C.两部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学术研究 |
D.书中思想得到知识分子一致支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