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581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在本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结局却大不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統、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材料二在各省代表联合会时期(修订《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此为《临时约法》的前身),宋教仁曾主张内阁制,因有人怀疑宋教仁想当内阁总理加以反对,终采总统制。《临时约法》为防袁世凯专权与异心,又采内阁制,使民初的法制成为所谓的“对人立法”。这种因人定法、法随人变,虽然用意在维护革命成果,但是对待宪法的工具主义态度无疑降低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宪法精神薄弱至极。
——摘编自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在国家组织原则上的异同,并说明两部宪法担负的相同历史使命。
(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迅速遗弃的社会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

——摘編自《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材料二  “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单选题(共16题)

4.
格罗特《希腊史》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实现分权制衡
B.背离民主原则
C.存在权力集中
D.具有法治保障
5.
在古罗马,法学家几乎都是一身数任,既是法学家,又是医生、律师、政治顾问和参谋;有的甚至直接就是法官,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据此可以推断,罗马法的制定
A.受到专制政体的制约
B.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C.与社会经验密切相关
D.彰显了自然法理念
6.
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7.
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这反映了美国
A.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B.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
C.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
8.
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9.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B.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0.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D.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11.
1879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1896年,毕晓普夫人从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奉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康、重庆等地,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113幅照片的书-《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
B.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
C.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
D.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
12.
(题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13.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拼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 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 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 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14.
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B.照搬了西方模式
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D.巩固了清朝统治
15.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一指示的贯彻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C.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6.
下表为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这主要反映出
期目
标题
主要内容
倾向性
1949.1.10
Sugar—CoatedPoison
蒋介石期待和平
 
1949.1.10
NOWthattheKettleISOurs
共产党将进入北平,如何治理北平

1949.1.24
High—FlyingTerms
在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上,共产党设定期限

1949.4.18
CityofVictory
同共两党和谈失败

1949.4.25
Ultimatum
共产党放弃和平,选择战争

1949.6.27
Window—Drcssing
共产党推行民主政治

1949.7.18
AFewTruths
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

 
(注:国民党正面报道;△共产党负面报道;▲共产党正面报道)
A.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
B.解放战争胜利开展
C.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D.美国放弃扶蒋反共
17.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
B.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基本形成
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全国人大完全取代
18.
下图是某著作中关于新中国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著作探讨的主题是中国
A.国家实力的发展B.国际地位的提高C.国家形象的变化D.意识形态的转变
19.
下图为发表于1911年12月14日《神州日报》的时事漫画《万目一的》。此漫画反映民众
A.触发武昌起义
B.反对君主专制
C.欢庆民国成立
D.声讨帝制复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