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8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单选题(共16题)

3.
阅读1915年至1917年间俄国政治罢工参加人数表(单位:千人),这表明俄国
年份
人数
1915年
156
1916年
310
1917年(1、2月)
575
 
A.各种社会矛盾难以调和
B.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C.沙皇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D.临时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无能
4.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这表明
A.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C.俄国工人阶级已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5.
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 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各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8.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新胜利”主要是指
A.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选举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
D.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
9.
二战结束后,顾维钧代表中国提出香港何时收回的问题时,丘吉尔说,以后再说吧。1997年香港顺利地实现了回归。实现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B.“一国两制”政策的高明
C.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力不从心
10.
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的统一
C.缓和与美国的敌对关系
D.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11.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基于对美苏争霸形势的分析
B.是基于对中美苏关系的分析
C.是主张与美国结成联盟制衡苏联
D.是主张中美苏三分天下
12.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3.
1979年,在日本政府酝酿对中国提供第一批日元贷款之际,日本国内出现了对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知恩图报”的氛围。日本通产省针对内外反对对华日元贷款超过对东盟援助的意见,也曾明确表示应该对放弃战争赔偿要求的中国给予积极的合作。这种现象
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14.
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要求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接受美国的援助,其目的在于使西欧成为美国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的统一市场。这一要求
A.表明美国意图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驾驭欧洲事务
B.美国为自己过剩的产品和资本寻找国外市场
C.促进了西欧国家的联合并成为美国强有力的对手
D.遭到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反对
15.
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表中的对应措施分别是
A.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④越南战争
B.①铁幕演说②欧洲经济共同体③北约④华约
C.①铁幕演说②马歇尔计划③德国分裂④朝鲜分裂
D.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约④华约
16.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就遭到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严厉谴责。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判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
A.便利了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B.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C.美元取得同等黄金的特殊地位D.操纵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7.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但它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它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人们的“反思”之一是当时欧洲兴起的
A.人文主义思潮
B.现代主义思潮
C.社会主义思潮
D.和平主义思潮
18.
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开放政策实行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