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79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讲求“象天法地”,希望达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合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都建有规模很大的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在农业社会中出现特大城市的只有中国,长安东京(开封)都有百万人口,但都是以超经济的力量建成。隋大兴城就是征调京畿数十万农民,利用两个农闲约9个月的时间建成。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虽曾一度统治过中国或在北方建立政权,但后来都学习汉文化,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都以先进的汉文化传统的城制修建都城,元朝忽必烈完全按《周礼·考工记》城制规划建设元大都。超稳定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很早进入封建社会,但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未大变,城市缺少促使发展的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而城市的格局变化小、发展缓慢。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一大批纺织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这一时期,城市群主要涌现在西北部地区,经济的重心和人口都大大北移。1801年,全英只有伦敦人口逾百万,是第二大城市利物浦的11倍之多,到1861年,则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人大关。由于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及受历史、资源条件制约,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工,即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制造业中心、交通枢纽、休闲城市和综合性城市。1851年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2%,1881年为70%。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居于中原的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所形成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碰撞,使王朝国家的边疆观念逐渐具有了稳定的内涵:边疆是王朝国家统治的边缘性区域或王朝国家统治能力所及的外国性区域,山川阻隔、不易通达、人烟稀少、经济萧条,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夷狄”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意义。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传统的边疆观念受到了挑战——边疆不仅要由内及外地划定,也要由外及内地确定。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深重,“天朝”体制逐渐崩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使以国家边界来确定边疆的观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普遍关注边疆,大多视民族问题为边疆问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催生了“边疆民族”观念。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从独立之初就是通过各种条约的签订,确定边界从而确定边疆。西进运动之后,美国不仅对陆地边疆的界定清晰确切,而且边疆治理极为成功。随后基于边疆观念制定的国家战略使美国在开放的世界中不断成功扩展其海外边疆,至于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乃至如今全球提出新边疆、高边疆、利益边疆、信息边疆等概念,而且使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成功加以实施。而中国的边疆观念在漫长的王朝国家甚至民族国家时代都主要关注于陆地边疆,虽然当今中国逐渐重视海洋边疆,但是时间较短、程度不够,且未和陆地边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李朝辉《中美两囯边疆观形成与演进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边疆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边疆观念的不同及其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3.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B.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4.
在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A.采用共和政体
B.颁布成文宪法
C.修改邦联制度
D.构建分权体制
5.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
A.“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围剿”
B.“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
C.“舵手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6.
东条英机曾在昭和十六年的军事总结报告中说:“昭和十五年,敌人(国民党)未进行主力反攻,只有共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下列对“该出击”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首次大捷
B.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D.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7.
三大战役以后,***指出:“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例如解决天津的敌人那样,仍然是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和必须准备的。”同时,“按照北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增加了……同时也是于我军、于人民是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免伤亡和破坏。”材料中***强调解放全中国
A.必须坚决与国民党战斗到底
B.采取武装暴力方式最好
C.需要争取全国广大人民支持
D.要确保全国人民的利益
8.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对此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年份
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1951年
以有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问题为最多
1952年
控告各机关干部污和资本家申诉不服处分以及群众要求就业的问题居多
1953年
以检举控告各级机关干部的官僚主义,革命主义和违法乱纪的问题为主
1954年
普选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出现的信访量呈现上升趋势
 
A.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
B.来信来访为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D.信访内容多与党的政策及各项中心工作相关
9.
以下是某一著作目录的部分,它反映出该著作的核心议题是
A.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B.经济政治多极化出现
C.多个“发展极”下的世界
D.雅尔塔体系复杂形势
10.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11.
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 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 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 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12.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学习必要的适应社会发展。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民主治政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13.
学界普遍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而止于1895年。近年来,一些学者批驳这一划分,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真正破产,反而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扩展。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世界整体化的要求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清政府推行“新政”
14.
下图为1913-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构成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B.国际环境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在持续发展
15.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
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16.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它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7.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18.
1592年,布鲁诺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1600年被判死刑;同时期,李贽被以“敢倡乱德,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李贽和布鲁诺被视为“异端”,是因为他们
A.誓死捍卫理想信念
B.抨击封建道德主张发展个性
C.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挑战正统思想威胁统治秩序
19.
萧功秦先生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这反映了儒家文化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A.观念与现实的严重背离
B.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儒家思想落后愚昧
20.
1979年创刊的《读书》杂志(创刊号见下图),被称为“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到释放的年代”的诞生物,被视为“新启蒙时代”的象征之一。因为其
A.终结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混乱
B.开启了对“两个凡是”的反思
C.探讨社会问题展开思想交流
D.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