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578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 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四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3)材料四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3.单选题(共11题)

4.
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
B.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
C.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
D.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
5.
齐涛在《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中说:“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作用”。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工农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D.全国性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6.
19世纪工业化后,欧洲开始面临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危机,第一次大萧条出现于1873﹣1895年之间。欧洲农业利润的下降最为明显,如1890年代小麦价格跌至1860年代的1/3。当时各国对此反应不一,如丹麦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德国、法国以关税制度维持农产品价格,只有英国态度特殊,未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英国态度特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不重视农业发展
B.工党长期执政
C.忙于对外殖民扩张
D.从事农业者少
7.
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改变了闭关锁国政策
8.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雇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9.
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者
A.斗争矛头都直指罗马教皇
B.都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C.都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10.
“他虔诚地研究人的良心希望在良心里找到正义和行善的义务;他以为真理高于习俗,正义高于法律;他使道德脱离宗教。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时雅典社会的宗教习俗,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为民众所喜爱,为什么公民们对他如此的愤怒。他促使雅典社会正日益地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文中的“他”应当是
A.梭伦
B.普罗塔戈拉
C.西塞罗
D.苏格拉底
11.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12.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13.
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先进中国人针对“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开出的药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与“科学”
14.
“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此成不平等的世界。”这是孙中山发表于《民报》上的讲话,为此,他要突破欧美之恶果的主张表现在
A.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革命
B.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节制资本,实现社会革命
D.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真正的均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