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海洋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时间 | 事实 |
1609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
1612年 | 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 |
1613年 |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
1625年 |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
1635年 | 英国塞尔登出版了《闭海论》,强调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 |
——摘编自白佳玉《论海洋自由理论的来源与挑战》
依据材料概括17世纪各国关于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与界标。
材料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是以石头为主,而传统的中国建筑则一直以木头作为主要材料,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是一种“集体”的关,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除了改造自然,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的考古研究空前繁荣起来,大量古罗马与古希腊遗址被发现,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品的模仿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古典主义思潮复兴。在法国,建筑形式和风格追求平民化和大众化,少了贵族的气势和派头。
19世纪出现了受过系统教育,有文化知识,眼界广的专业建筑师,他们同工程实践、经济问题逐渐脱节,主要负责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同时,他们摆脱了对宫廷、贵族和教会的依附关系,开始自由地为掌握财富的资产阶级服务。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出现了“建筑热”,建筑类型大大增多,多种工业厂房、铁路建筑物、银行、百货商场、住宅、车站码头、大型旅馆等建筑被修建。这些建筑需要容纳大量的人群,与历史上著名的教堂和神庙相比,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愈加重要。同时,豪华的中心区同破败的贫民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在新科技的发展下,钢铁、玻璃等新材料被逐渐应用于建筑之中,为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修建了英法德俄等10国的使馆和兵营,以及银行、洋行、医院、饭店等10多种外国建筑物。宫廷中也兴起了建筑洋风,安装了玻璃吊灯,摆放了法国式沙发,王公贵族群起效尤。新建的外务部、陆军部等官方建筑也体现了西化风格。北京的市井百业中各类店堂的建造以追求洋化为时髦。这些近代建筑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与喜好,新闻报刊纷纷加以宣传报道。
但有人认为,近代洋式建筑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建筑风貌,伤害了国人的自尊与文化情感,强调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社会习惯。2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也重新为中外建筑师青睐,并结合当时的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复兴”建筑风格,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不断出现并进入高潮,如燕京大学建筑、辅仁大学主楼等。
②概括材料三中对北京近代建筑的两种不同态度。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态度?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是以石头为主,而传统的中国建筑则一直以木头作为主要材料,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是一种“集体”的关,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除了改造自然,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的考古研究空前繁荣起来,大量古罗马与古希腊遗址被发现,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品的模仿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古典主义思潮复兴。在法国,建筑形式和风格追求平民化和大众化,少了贵族的气势和派头。
19世纪出现了受过系统教育,有文化知识,眼界广的专业建筑师,他们同工程实践、经济问题逐渐脱节,主要负责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同时,他们摆脱了对宫廷、贵族和教会的依附关系,开始自由地为掌握财富的资产阶级服务。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出现了“建筑热”,建筑类型大大增多,多种工业厂房、铁路建筑物、银行、百货商场、住宅、车站码头、大型旅馆等建筑被修建。这些建筑需要容纳大量的人群,与历史上著名的教堂和神庙相比,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愈加重要。同时,豪华的中心区同破败的贫民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在新科技的发展下,钢铁、玻璃等新材料被逐渐应用于建筑之中,为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邱枫《外国建筑史导读》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近代欧洲建筑的发展及其原因。材料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修建了英法德俄等10国的使馆和兵营,以及银行、洋行、医院、饭店等10多种外国建筑物。宫廷中也兴起了建筑洋风,安装了玻璃吊灯,摆放了法国式沙发,王公贵族群起效尤。新建的外务部、陆军部等官方建筑也体现了西化风格。北京的市井百业中各类店堂的建造以追求洋化为时髦。这些近代建筑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与喜好,新闻报刊纷纷加以宣传报道。
但有人认为,近代洋式建筑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建筑风貌,伤害了国人的自尊与文化情感,强调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社会习惯。2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也重新为中外建筑师青睐,并结合当时的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复兴”建筑风格,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不断出现并进入高潮,如燕京大学建筑、辅仁大学主楼等。
——摘编自王世仁《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
(3)①概述20世纪初北京建筑变化的新特点。②概括材料三中对北京近代建筑的两种不同态度。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态度?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8题)
3.
有学者认为,柏拉图《理想国》中追求的理想城邦的政体与梭伦改革旨在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理想城邦秩序类似,“诗人立法者”梭伦堪称柏拉图“哲人王”之鼻祖。下列改革措施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B.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
C.设立十个地域部落 |
D.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
4.
下图为江西永新县四区北田村农民贺页朵的入党誓词。他一直为红军运送物资,1931年1月25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后,他将誓词藏在屋檐下,解放后交给了人民政府。这份誓词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农民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
B.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建设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解放区农民积极支援前线 |
5.
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935年12月9日创刊《救国时报》,先后在法国巴黎和美国纽约出版发行,1939年10月正式停刊。以下内容可能登载在这报纸上的有
A.《论联合政府》 |
B.《日寇攻宁大肆残暴》 |
C.《国内和平协定》 |
D.《和平建国纲领》 |
6.
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分封制在南方得到完整保存 |
B.战争频仍促进了青铜冶铸业发展 |
C.手工业官营不利于生产技术改进 |
D.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 |
8.
清政府设置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概况
以上措施
时间 | 设置机构/颁行法规 |
1897年 | 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总行 |
1898年 | 设立农工商总局: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矿务铁路公共章程》等 |
1904年 | 设立商部;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等 |
1906年 | 商部改名为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颁布《破产律》《商船公会章程》等 |
以上措施
A.确立政府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
B.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C.建构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
D.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
9.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C.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