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彩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以及宪法确立的“新政体”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彩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以及宪法确立的“新政体”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葆世界的持久和平。”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葆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胸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4.
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
5.
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规定反映出
A.太平天国实行法治 |
B.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 |
C.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 |
D.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 |
6.
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胡适意在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
7.
194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是因为此次“胜利”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
B.为解放军战略决战创造良机 |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
D.有利于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 |
8.
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
9.
下图是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拟定的邀请国家参与该组织的部分“标准”,这反映出不结盟运动


A.协调了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
B.成员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
C.力图避免大国集团的干扰 |
D.接受了中国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10.
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
11.
(题文)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下列与此相关的不同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着直接和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A.《马可・波罗行记》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与天主教鼓励向东方传教 |
C.西欧国家开始工业革命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
D.迪亚士船队的非洲探险与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 |
12.
《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
13.
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
B.农业生产的衰退 |
C.对外贸易的发展 |
D.税收政策的调整 |
14.
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
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
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
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15.
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
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
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
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16.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贩被称为“二道贩子”。到了20世纪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
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 |
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 |
C.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 |
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