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75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7

1.单选题(共47题)

1.
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古代中国
D.雅典
2.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缘于
A.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B.农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
C.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外邦人反对罗马贵族的斗争
3.
法美两国都是民主共和国,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最大区别是
A.总统是国家元首
B.总统是军队总司令
C.总统对议会负责
D.总统任免政府官员
4.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5.
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被迫开放的
B.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
C.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两者性质不同
6.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7.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8.
马克思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
A.俄国是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9.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0.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 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 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 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11.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12.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
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14.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A.在联合国里孤立苏联
B.进行“和平演变”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5.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二战中消灭德意日法西斯的总目标的实现
B.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C.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D.互相抢夺势力范围和控制区域
16.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多极化趋势出现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建立了政治同盟组织
18.
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1961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D.1964年越南战争
19.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0.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21.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B.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22.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封建制度的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
D.铁犁牛耕的推广
23.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极端贫困
D.自产自销
24.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25.
《唐律疏义》日:“依令,解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限制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
C.重视监管商业
D.商业空前繁荣
26.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7.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地租沉重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28.
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利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人才足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B.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30.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种现象表明
A.美洲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
D.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31.
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1500—1600年,小麦在英格兰价格上涨了425%,在法国涨了650%,在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地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32.
1651年,英国宣布,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此规定
A.旨在打击荷兰的商业利益
B.反映了英国海上霸权崛起
C.导致了英国与西班牙战争
D.说明了英国造船业的发达
33.
以下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简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
A.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B.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34.
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35.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36.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37.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39.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40.
“由洋务运动所造成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这段材料(   )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
B.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发展   
D.叙述了近代主流意识形态
41.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十年颂歌》中写道:“我们难忘的/一九五八呵!/我们的/千万座/小高炉!/烧起来!/烧起来!/看我们/几千万/钢铁大军,/伟大的创举——‘小土群’!”这首“颂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2.
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43.
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说明
A.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
B.“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C.“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
D.“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4.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B.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C.个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方向
D.是农村改革走向专业化
45.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94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其中,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6.
1979年3月,中国最权威的官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商业广告:幸福可乐。197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这反映出
A.中国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中国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C.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7.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
A.看到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
B.认为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C.完全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立场
D.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持肯定态度

2.选择题(共3题)

48.

下图为成渝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9.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50.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多选题(共7题)

51.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52.
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A.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满足了人民群众多项权益的要求
D.实现了广泛的资本主义民主
53.
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A.两极格局结束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形成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54.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结语中的“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A.瓦特是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人
B.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C.瓦特蒸汽机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化中的动力问题
D.瓦特和牛顿一样都是近代科学家
55.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B.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C.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D.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56.
下列现象不是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
A.打电话拜年
B.乘公共汽车上班
C.观看电视直播赛事
D.上网聊天
57.
1840-1949年中国百年历史发展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
A.实现近代化
B.建立民主政治
C.争取民族独立
D.实现祖国统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7道)

    选择题:(3道)

    多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