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 外国 |
1915年《新青年》创刊,两年后《文学革命论》发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 1913年,世界首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问世,它生产的T型汽车迅速进入普通人家日常生活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并加强了对工会和农民组织的保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15亿人口卷入战争,数千万人死伤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20世纪20年代《玩偶之家》在中国上演引起轰动,大量女性效仿娜拉出走 |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美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1935年底四大银行统一发行“法币”作为纸币,结束了中国流通白银的时代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 |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
——根据《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少年时即才名离于海内。万历初,大学士张居正想请汤显祖与其子同习科考却遭其谢绝,这使汤显祖迟迟不得中第。万历十八年,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因此遭贬,八年后他弃官归家。汤显祖在思想上近于李贽,他以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为创作主导思想,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牡丹亭》,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极用心的探讨。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和封建礼教的束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这一爱情故事打动了观众,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曲坛伟人,称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因为吾党所快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少年时即才名离于海内。万历初,大学士张居正想请汤显祖与其子同习科考却遭其谢绝,这使汤显祖迟迟不得中第。万历十八年,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因此遭贬,八年后他弃官归家。汤显祖在思想上近于李贽,他以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为创作主导思想,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牡丹亭》,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极用心的探讨。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和封建礼教的束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这一爱情故事打动了观众,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曲坛伟人,称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因为吾党所快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青木正儿称赞汤显祖伟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在先秦时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汉代通过独尊儒术,把经学变成了官方意识形态。东汉末年,世代读经、世代做官的名士世家,逐渐成为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法和门风,号称士大夫。他们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家法门风。他们是礼法文化的承担者和实践者,正是通过他们才使儒家伦理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只是到了唐宋之际,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有文人官僚都可以成为士大夫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在先秦时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汉代通过独尊儒术,把经学变成了官方意识形态。东汉末年,世代读经、世代做官的名士世家,逐渐成为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法和门风,号称士大夫。他们把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家法门风。他们是礼法文化的承担者和实践者,正是通过他们才使儒家伦理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只是到了唐宋之际,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有文人官僚都可以成为士大夫了。
——摘编自张国刚《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之际士大夫地位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3.单选题- (共20题)
4.
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
A.民主制度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
B.深受柏拉图政治理念的影响 |
C.对一切政治权威的质疑否定 |
D.预示着城邦制度的日渐衰落 |
5.
诚信审判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最初的“依诚信”完全依赖当事人的宣誓与承诺,具有浓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实质性的法律评判标准;在之后的法律实践中,西塞罗将诚信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西塞罗的主张说明罗马法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B.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
C.强调证据在法中的作用 |
D.具有灵活性的法律特征 |
6.
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套语仍保留着“(该法)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其权威、效力亦源于上述三者”的说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英国
A.贵族制度已经瓦解 |
B.国王丧失全部权力 |
C.宪政传统影响深远 |
D.政治体制保守僵化 |
7.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宣布成立的临时政府名单中,除了7人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外,还有两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一名工人。有学者说,“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这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 |
B.工业革命深化了政治改革 |
C.政体之争的结果已经明确 |
D.巴黎公社的条件趋向成熟 |
8.
晚清某时期大臣联名上书皇帝:“窃为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此次夷情猖獗,凡有血气者无不同声忿恨”。在“此次夷情猖獗”的背景下,清政府的应对是
A.地方设五口通商大臣 |
B.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
C.外交仍重视羁縻之道 |
D.推行新政以取悦列强 |
9.
下表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法规、规章、命令统计表
由此可知,晋察冀边区
内容 | 政权建设、选举、公安、司法 | 土地、劳资 | 兵役制、人民武装 | 拥军优抗、荣军抚恤 | 婚姻、妇婴 | 社会管理 | 抗战勤务 | 农工商业、贸易、合作 | 财政、货币、金融 | 教育、卫生 |
件数 | 94 | 19 | 17 | 33 | 9 | 29 | 4 | 30 | 44 | 30 |
由此可知,晋察冀边区
A.意在根本改造农村社会秩序 |
B.以经济社会生活为工作重心 |
C.扩大了苏维埃革命的影响力 |
D.重视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
10.
建国后,中共代表大会的一次会议报告中说:“我们是爱国主义者,决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深深懂得中国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不能离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这表明了我国
A.实施重工业优先的强国战略 |
B.突破了欧美对华的长期封锁 |
C.形成了不结盟外交的新理念 |
D.致力于改造现存的世界体系 |
11.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造成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博弈的需要 |
B.新兴经济体崛起 |
C.苏联的军事攻势 |
D.不结盟运动形成 |
12.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 |
B.商人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
C.商人操纵粮食交易市场 |
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
13.
西汉古村落遗址(位于辽阳三道壕)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
B.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
C.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
D.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
14.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
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
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
15.
有日本人观察到,20世纪20年代:东北“粟之使用,虽然没有大豆那样发达,但在满蒙是为农家之常食,最近对于粟之国外输出,益见隆盛,渐次成为腾贵之价格。满蒙之中国人,自己吃便宜的高粱,而卖高贵的粟于朝鲜人;朝鲜人又买便宜的粟,而卖高贵的米与内地的日本人。”这一现象表明
A.农业商品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B.东北经济卷入日本殖民统治中 |
C.市场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
D.华北农民的生活境况得到改善 |
16.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及伦敦上海间海底电缆的完成,中国茶叶市场改由伦敦市场控制。时人说:“从前产销双方,远隔重洋,不通声气,全赖一般侨商,居间贩卖……至是营业方法,已由间接变为直接,谓之茶叶革命,亦无不可也。”“茶叶革命”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排斥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成果 |
B.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地位上升 |
C.经济发展开始受制于国际市场 |
D.经济体制缺乏因时而变的能力 |
17.
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A.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
B.民族资本奠定坚实基础 |
C.改良派的诉求得以实现 |
D.官办企业需要法律规范 |
1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
B.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村 |
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
D.市场化方向成为普遍共识 |
19.
某学者描述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时代变迁时以佛教雕塑艺术为例,“秀骨清像、飘逸绝尘的形态被健康丰满、慈祥和蔼的形态所替代;对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的描绘倾诉被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所替代;雕塑与壁画强烈对比的矛盾美被相互补充的和谐美所替代。”这位学者描述的时代变迁是
A.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 |
B.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
C.从隋唐到宋元 |
D.从宋元到明清 |
20.
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A.文学作品反映了个性解放的潮流 |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C.统治阶级和民众的思想趋向一致 |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
21.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
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
22.
何如璋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后不久,即著《使东述略》,其中写道:“欧西大势,有如战国;俄犹秦也;奥与德,燕赵也;法与意,其韩魏也;英则今之齐楚也;若土耳其、波斯、丹、瑞、荷、比之伦,直宋、卫耳。比年来,会盟干戈,殆无虚日。”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
A.鸦片战争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五四运动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