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19年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70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应以何时为开端?中外史学界看法不一。例如,在欧美出版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的以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在前苏联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把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另一种意见则是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史的开端。在我国史学界,大致有这几种看法:分别以1500年、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申晓若《世界近代史开端之管见》

(1)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存在各种观点,试从史学研究角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若以1500年左右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试说明理由。(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不同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经济变革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会引起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形态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到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16~18世纪英国乡村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乡镇企业是80年代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引擎。1984年11月20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改革的意义不局限于农村,它对8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历史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士倭仁奏:……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倭仁反对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的理由。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齐如山(1877~1962),中国近代史上贡献卓著的戏剧理论家、民俗学家。《齐如山回忆录》是齐如山晚年写就的一部人生自传,书中记述了他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的过往经历。通过他的回忆,近代中国百余年的政治烽烟、文化脉动和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精神世界,都可略识一二。

——摘编自梁燕《齐如山其人》等

(2)对比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与《齐如山回忆录》,哪一个是研究同文馆创办的第一手史料?简要说明理由。

3.单选题(共8题)

4.
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
C.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D.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5.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华“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要求各国开放在华势力范围,使各国有均等贸易的机会。这一照会为英、德、俄、法、日等国所接受。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门户开放”政策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美国
A.与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
B.形成自己独立对华政策
C.无意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D.企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
6.
读图可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③爆发辛亥革命
B.在①召开中共一大
C.在②发动南昌起义
D.在④举行重庆谈判
7.
观察并综合分析下面两幅图,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汉)牛耕画像石

A.生产工具获得重大改进
B.铁犁牛耕时代始于汉朝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耕作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8.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一战期间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C.重工业的发展停滞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9.
今日的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在分析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我们不能忘记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在全国人民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国家经过千辛万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下列对这段论述的正确理解是
①计划经济体制会始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完整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基石
③工业体系的建成完全依靠国内资金和技术积累
④不能只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而否认之前的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
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击了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引起教廷的敌视。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欢迎,逐渐赢得学界和大众的认可,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近代科学革命打击了基督教
B.教廷的敌视阻碍近代科学发展
C.科学家们不惧教会迫害坚持真理
D.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11.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中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顺从)。”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此时期,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据此判断,中应填写
A.夏商
B.春秋战国
C.秦汉
D.唐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