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十校联考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6566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对天文、水利方面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奖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都有获奖的记载。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赏赐频度最高的是对皇帝有功的人。君王、朝廷官员和一些社会显贵等采用不同形式的科技奖励,来激励创造者的热情,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赏赐金钱和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清初顺治帝首开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他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非常器重,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所以往往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学救国”成为时代强音。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鼓励,还对来华工作的技术人员采取激励手段和优惠办法,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以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的出身或“投官”的形式给予奖励。在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也引入了中国。1882年,清政府批准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即郑观应等人创造的机器织布工艺,保护期10年,1898年,在康有为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上海强学会、务农会等学会也在各自的章程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奖励内容。民国时期,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科技奖励体系已具雏形。
——以上材料据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讲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3.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着学生转。

材料四   在美国独立之前,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在南北战争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这些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

(1)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从政治因素上分析美、德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与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应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

——弗朗西斯·培根

根据材料,就“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3.单选题(共14题)

5.
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而限制其发展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6.
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7.
贵阳市委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办事”的贵阳精神。“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于(  )
A.程颐理学B.程颢理学C.朱熹理学D.王守仁心学
8.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9.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厂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10.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下列书法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B.C.D.
11.
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经济文化交流需要
C.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D.文字书写工具不同
12.
宋代兴起的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连皇帝都愿意听话本。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13.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14.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
15.
《宣和(宋徽宗年号)画谱•墨竹叙论》说:“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这说明此类画作(  )
A.描绘民间风情B.注重规范法度
C.彰显文人意境D.突出生活实用
16.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17.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的关系。由此可知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18.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
B.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