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64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对中外航海路线进行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航海的主要目的以及对东西方文明进程的不同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即位之初,就积极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并宣传其外交政策,“朕……已承正统,方遐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大多数国家在收到明朝政府的诏书,并了解其善意后,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建立“行人司”,其主要职责为“捧节、奉使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告诫行人:“凡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视,不可不谨。”洪武前期,一些国家利用其朝贡的机会,大肆进行走私贸易,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对此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他还告诚他的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据李登峰、马五海《试析明洪武年间外交政策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从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帕麦斯顿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道德、法律或理性,而是强权政治。以帕麦斯顿为首的英国资产阶级积极在远东地区掠夺外国原料和扩大商品市场,以巩固和扩大工商业霸权。最典型的事件是在中国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动绝非偶然,中国的大门由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来打开也绝不是偶然的。

——据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背景。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

——摘编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个相关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

3.单选题(共16题)

4.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舰队司令伯麦对清朝谈判人员说:“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著名传教士领袖李提摩太也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上述材料表明
A.英国承认鸦片走私的不合法性
B.西方世界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支持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D.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
5.
1926年12月,***在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还不是打倒地主的时候…在国民革命中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减少租额,减少利息,增加雇农工资的时候。”由此可知,当时农民运动
A.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
B.旨在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状况
C.积极地配合了国民革命运动
D.服从于国共合作关系的需要
6.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优势,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白色政权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又使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空隙长期存在和发展。”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顺利进行的理论保证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基础
C.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7.
1941年7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开的声明中,对英、美等国不仅以“友邦”取代了“帝国主义”一类的措辞,而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呼吁中国应与英、美“缔结军事同盟”这一转变表明
A.英国和美国确立了联华抗日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支持国民党的对外政策
C.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有所发展
D.中国开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8.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A.导致欧洲出现了两极对峙格局
B.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D.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形成
9.
据明朝的《金山卫志》记载,松江府的金山卫,“妇善绩麻为网,织棉布粗不及松(江)人,故纺木棉为纱者,市钱不自织”。这反映出当时明朝
A.松江府的棉纺织技术最发达
B.家庭制棉业出现了耕织分离
C.棉纺织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
D.棉纺织生产开始走向市场化
10.
有文人对1241年至1275年间的杭州描述如下:“户口番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江南城市的商业发展
B.工商业市镇的人口密集
C.统一王朝的都城气象
D.城市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11.
徽商“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材料反映了
A.海外贸易的规模和贸易值提高
B.货币流通方式的成熟
C.商帮崛起加快了商品经济发展
D.工商业城镇的专业化
12.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当时一些西方人认为,这两件事使清王朝在“数百年的固定不变之后,终于进入变化状态了”。这种变化是指中国
A.开始全盘西化
B.开展自强运动
C.改革传统政体
D.鼓励实业救国
13.
1912年,荣氏家族面粉企业拥有的磨粉机为12台,1928年发展到346台,同期,面粉年生产能力由90万袋增加到2886袋。出现荣氏家族面粉企业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C.荣氏家族善于抓住发展的机遇
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14.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前,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和埃及以东的伊斯兰教徒把持了商路的正常贸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无法染指。对他们来说,真正阻隔商路的是传统的贸易规则和原有的“秩序”,他们要掌握直接获取财富的主动权,不得不另辟蹊径。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A.旨在争夺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
B.建立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
C.试图建立公平合理的贸易体系
D.有利于扩大东西方贸易的规模
15.
自新政实施以来,美国人遇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概念”一是“以工代赈”为核心的生产;另一种是对财富的平等分享。对此,罗斯福解释说,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这旨在说明
A.美国己经放弃市场经济模式
B.美国联邦政府职能有所扩大
C.建立了“社会福利国家制度”
D.美国民主制度得以继续保留
16.
近期,美国商务部根据所谓301调查拟定的中国产品清单,单方要求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对资源的控制,听任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的任意配组和利用。这说明
A.全球化的主要障碍是民粹主义
B.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全球化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掠夺
D.全球化进程中应该尊重他国的主权
17.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B.王安石改革科举拓宽了人才来源
C.宋代建立了完整的官学教育体制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促进书院教育
18.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A.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
C.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
D.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19.
1956年***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十大关系。这
A.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B.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D.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经济建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