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材料一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桃花源记》反映作者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军机大臣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史职官志》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桃花源记》反映作者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军机大臣的相同之处。
2.单选题- (共20题)
2.
《民主新论》的作者萨托利曾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社会中的“人民权力作为一种越来越不可抗拒的力量发挥着作用,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关于古希腊民主,作者
A.认为其衰落有必然性 |
B.肯定权力运用的方式 |
C.强调掌权人数的多寡 |
D.揭露了掌权者的野心 |
3.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雅典思想家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但西塞罗认为大时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A.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有限 |
B.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 |
C.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 |
D.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断裂 |
4.
苏彦新在《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大陆的影响》一文中写道,“罗马法所体现的平等,契约自由、私权神圣、权利本位、尚法制等一系列法的价值迎合了它自身的社会,同时也符合后来直发展着的商品经济社会所需的相应的法律价值。“这表明罗马法
A.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
B.适应了不同体制的需要 |
C.对后来社会的影响深远 |
D.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
5.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称为市民法,即市民自已的法;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据此可知,在盖尤斯看来,万民法的创立
A.是自然法观念的实践 |
B.导致罗马法律内部冲突 |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
D.动摇了公民法法学地位 |
6.
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这一规定折射出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
B.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
C.翻车的出现有利于耕作 |
D.秦朝经济管理直达基层 |
7.
柳永是宋代著名词人他在杭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词人在杭州不可能见到的是
A.富商凭借丝绸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商人家生活殷实 |
B.市场上大宗交易都使用交子 |
C.富商的家里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
D.杭州城里市场上摆满了绫罗绢纱,特别是织锦图案精美,美轮美奂 |
8.
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这一措施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B.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 |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
D.反映了小农经济衰退 |
9.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
A.商品交易受政府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 |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10.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间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民营手工业 |
11.
宋代城市中的市场不再以为在城市中居住的达官显贵服务为主,大城市的市场以经营粮食、布帛、煤炭等日用品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主,奢侈品退居次要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
C.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
D.中小城市大量出现 |
12.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14.
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
A.苏州纺织业发达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
15.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这两个关于海外贸易条令的共同点是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
B.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
C.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
16.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
B.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
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
D.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
17.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
B.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
D.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
19.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
20.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王夫之的形象具有多面性 |
B.历史的真相的确难以辨别 |
C.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随意性 |
D.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要为政治服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