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专题专练: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65572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研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2.单选题(共10题)

3.
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4.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5.
下表是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格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丝(单位:包)
茶(单位:万磅)
1843年
1787
1772.8
1856年
79196
13067.7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占据优势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
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
6.
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城市化水平提高B.经济结构的变动
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
7.
1891年,南洋巨商张弼士应洋务派的盛宣怀之邀,前往烟台商谈办理矿务、铁路事宜。1895年9月,张弼士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准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专营15年,免税3年。这表明
A.洋务派热衷于投资民族工业
B.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
C.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D.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
8.
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9.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10.
魏源认为:“时务莫切于当代,万事莫备于六官。”“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近,势愈切。”这表明魏源主张
A.效仿西方,改革时政
B.因时变革,奋发图强
C.废旧布新全面变革
D.健全官制稳步发展
11.
1866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这一主张
A.准确概括了中西学间的关系
B.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
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
D.有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
12.
下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
国家
设馆时间
派驻使臣情况
英国
1877年1月
1878年兼使法国,1880年兼使法国与俄国
德国
1877年11月
1881年兼使意大利、奥匈帝国和荷兰
日本
1877年12月
专使
美国
1878年9月
兼使西班牙和秘鲁
 
A.艰难开启近代转型
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
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