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
1577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 |
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海陆军频繁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1890年,在爱知县举行规模空前的陆海军联合大演习,天皇亲自担任统监,从此日军将野外军事演习制度化和全方位化,而且演习次数增加,且针对性、实战性更为加强 |
1887年,小川又次制订出《清国征讨策案》,提出“以五年为准备之期,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1890年6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抛出所谓“利益线”理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与我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的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地位得到发展,为其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再次侵华做了最初的铺垫。经济是日本发动再次侵华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态度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的” |
——据林伟功主编《日藏甲午战争秘录》等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论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但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贵族财产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事商业和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迅速增加,他们由此获得较多的财产、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英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使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显著变化。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合理的社会流动的认识。
材料一 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但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贵族财产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事商业和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迅速增加,他们由此获得较多的财产、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英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使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材料二 晚清时期科举制出现严重弊端:一方面,科举制下培养的大多数人思想僵化,往往成为早期现代化阻碍力量。另一方面,科举制虽难以容纳向上流动的庞大社会群体,却吸引了广大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成员的参与,这就导致社会实业领域人才缺乏。科举制废除后,社会流动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由于新式教育制度的勃兴和科举考试束缚的消失,向上流动的社会成员以新式教育为中介,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教育、工商、科技等适应社会结构变动需求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他们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具有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救世意识。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功名”身份不再是判断人们社会地位的唯一重要标志,社会各界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由此也得到了提高。于是,不仅是入仕,包括经商、从军等也成为人们谋求向上流动的选择。社会流动的改善,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准备和提供了大量的、多样的人才,加强了社会活力。——摘编自伍茂春《科举制的废除及社会垂直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的特征,并简析英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显著变化。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合理的社会流动的认识。
3.单选题- (共10题)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皇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这说明当时
A.地方自主性增强 |
B.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
C.中央集权削弱 |
D.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
4.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
5.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
B.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
D.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
6.
杭州“张小泉剪刀”在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州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作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此材料可印证
A.近代商业意识的发展 |
B.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
C.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 |
D.东南民族企业的发达 |
7.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高中教材版本 | 课文表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
岳麓书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 |
B.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
D.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
8.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取佣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这种情况表明
A.外国资本主义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
B.买办力量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D.买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
9.
19世纪末,洋纱开始大量输入四川,“女子终日纺纱不易一饱”,故多以购买洋纱织布为业,“比户莫不置有布机”,川省“每年输出布匹亦可谓一大宗”。由此可见,洋纱入川
A.推动了纺织业生产的优化 |
B.造成了纺纱工的失业破产 |
C.开启了纺织业商品化进程 |
D.实现了织布业的机器生产 |
10.
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新民从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
11.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
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