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2.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不同时期的城市折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3.
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说:“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人民大会,用表决方法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
B.认为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 |
C.认为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
D.认为有钱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
4.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法制化 |
B.渐进性 |
C.普选制 |
D.反封建性 |
5.
托克维尔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法国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至l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专制社会的君主来改革容易引发危险 |
B.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将加速革命爆发 |
C.专制王权推动了法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
D.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6.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
7.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了“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B.放弃“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
8.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9.
2006-2011年,历史上首次由两个积怨甚深的民族国家法、德合作编写共同教科书《历史》,但在如何看待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和整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产生分歧,双方不是通过妥协达成共识,而是列入教科书的“交叉观点”栏目,这一做法
A.化解了法德民族矛盾 |
B.建构了欧洲的历史认同 |
C.有利于理性认知历史 |
D.标志着美国霸权主义的结束 |
10.
《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关系最密切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一五”计划的完成 |
C.中共八大的召开 |
D.掀起“大跃进”运动 |
11.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
B.分散性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12.
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 |
B.工业革命 |
C.犯罪率的上升 |
D.对外战争 |
13.
1982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委办、直属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而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则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能源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由此可知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
B.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 |
C.机构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D.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
14.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人身自由 |
B.思想自由 |
C.推翻专制 |
D.主权在民 |
15.
近代中国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轩 |
B.洪仁轩、康有为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16.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
B.贯彻”双百”方针 |
C.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17.
据统计,从1897年12月到1913年4月,张园(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举行较大的集会有39起,中外各界人士、各种思想主张在这里汇聚碰撞。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A.中国社会急剧变革 |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C.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
D.西方民主思想传入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