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世纪) | 欧洲文艺复兴(14—17世纪) |
明清启蒙运动是在复兴“三代之制”的旗帜下展开的。如黄宗羲等曾以《左传>中民为“神之主”、《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早期启蒙运动犹如在理学的磐石下畸形生长的一株弱草,发生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少数进步思想家中,其影响也未超出少数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及江南一带的士子阶层。 | 文艺复兴是通过对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的重新高扬而进行的一场以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主义精神的斗争。正如伏尔泰所指出: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古,而在于“创新”。文艺复兴把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2题)
3.
鉴于昔日雅典旧有的四个部落存在着贵族世家对整个城邦的政治体系的掌控,克里斯提尼决心重组雅典整个部落制度。这次改革的主要影响是
A.打破政治活动中的血缘关系 |
B.推行抽签选举法 |
C.剥夺贵族成员参政议政权力 |
D.建立五百人会议 |
4.
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外事大法官告示,包括:
①现存地中海各国商法中的某些规定;
②剔除了形式主义僵化刻板内容的部分市民法旧法;
③大法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由此可见,外事大法官告示反映出
A. 公民法正式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逐步走向成熟
C.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司法体系位高权重
①现存地中海各国商法中的某些规定;
②剔除了形式主义僵化刻板内容的部分市民法旧法;
③大法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由此可见,外事大法官告示反映出
A. 公民法正式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逐步走向成熟
C.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司法体系位高权重
5.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德国
A. 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
B. 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
C. 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
D. 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
A. 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
B. 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
C. 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
D. 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
6.
1789年冬,美国总统华盛顿到达波士顿,准备参加马萨诸塞州长汉考克的晚宴,但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华盛顿此举意在
A.表明两人政治立场的对立 |
B.划清中央与各州的政治权限 |
C.突出美国总统的个人权威 |
D.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 |
7.
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B.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
C.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
D.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从共和国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内阁平均寿命为6个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
B. 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
C.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 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
A. 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
B. 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
C.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 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
9.
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10.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11.
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12.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 夏商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农户 |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
13.
《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 |
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 |
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
14.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15.
英国殖民当局于1849年在印度修建了第一条实验性的铁路,之后组建一批铁路公司进行大规模的修建。据统计,1871年为5077英里,1881年为9891英里,1891年为17564英里,1901年为23571英里,1913年为34656英里。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B.有助于维护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
C.印度工业革命的内在发展需求 |
D.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 |
16.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17.
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
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
B.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 |
C.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 |
D.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 |
18.
如图是1900年德国礼和洋行使用的商标。画面上面文字是“此靛真好,永不变色。”“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据此可知,礼和洋行

A. 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 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 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 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A. 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 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 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 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19.
“沙龙”一词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房间”,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时事的社交场所。17世纪出现于法国,主要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提供场所,18世纪则开始趋向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成为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18世纪法国沙龙的盛行
A.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
B.体现了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
C.反映了贵族势力日趋走向没落 |
D.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20.
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皮科的本质意图是
A.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
B.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 |
C.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
D.批判君主专制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
2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
23.
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梁启超意在
A.全盘西化 |
B.托古改制 |
C.中西融合 |
D.维承传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