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56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1933年5月,美国国会设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救济。1933年11月罗斯福总统成立了民用工程管理局。在这个时期,许多直接救济品由1933年10月成立的联邦剩余农产品救济署供应。罗斯福“新政”中最大的开支就是各种各样的救济费支出,在1933至1939年间,各个救济工作管理机关总共约支出了180亿美元。

——摘编自张举国《英,美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罗斯福在推行其他措施的同时,把社会保障法作为达到总目标的重要步骤。工时工资法令、就业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法在罗斯福的总设想中,须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缩短工时、增加工资,刺激总需求。二是增加就业,刺激总需求。三是调节总需求,保证总供应与总需求长期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遏制经济危机、形成社会经济生活的良性循环,使美国的经济政治协调地、稳定地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编自田金星《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采取的举措。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推行社会保障措施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荣氏企业是旧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二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出现了“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令人目不暇接”的着装现象,《时报》曾刊登一则顺口溜:“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摘编自李喜所《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建国后极左思潮又召唤了衣冠之治的复苏,阶级斗争扩大到人们的穿衣戴帽,肇成服装意识形态化的后患,甚至成为大批判的内容。改革开放,当代人的主体性觉醒催动着人们从内心到外形的变化。放眼街头,乱丝装,彩丝装,琳琅满目;端庄的,俏丽的,万紫千红,个性的舒展溢于体表,衣衫的沿革映现了百年春秋。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民众着装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始终保持着较大规模,“起了缓解地方饥馑危险的安全阀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迁入,1700年,万人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7个,1750年,增加到了20个。由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果居住拥挤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一个个贫民窟。物价的上涨,许多人因找不到工作,而陷入贫困境地,为了生存常常被迫组成各种帮派,从事偷窃和抢劫活动,对社会公共治安和政府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摘编自江立华《论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模式的变化》

材料二 欧洲移民迁徙运动,既有美国的“拉力”作用,又有欧洲的“推力”影响。由于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导致欧洲开始发生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欧洲各国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人口过剩的负担,因而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和措施。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此外,美国的西进运动,更为移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世纪上半期,不少人为逃避欧洲国家的政治和宗教迫害,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陆月绢《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一,说明16至18世纪人口大规模流动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拉力”和“推力”的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移民迁徙运动产生的背景。

2.单选题(共30题)

5.
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混合经济”,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是
A.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
B.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妥协
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协调
6.
下表为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据此推断,这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高涨
7.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这些举措
A.鼓励了群众科技创新精神
B.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C.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8.
下图所示的“故障”是指
A.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B.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快速发展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阻碍
D.关贸总协定自身存在的缺陷
9.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0.
2019年4月,欧盟召开会议,紧急商讨英国延期脱欧事宜,最终同意英国脱欧期限延至10月底,但英国脱欧问题的进展情况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英国很缺乏大国的担当
B.英国决意退出欧元区
C.欧洲民众统一热情下降
D.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11.
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求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但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公司却宣布将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
A.中国是贸易战的赢家
B.美国霸权的日益衰弱
C.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D.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12.
法国从194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这表明当时法国
A.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B.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C.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D.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13.
我国“一五”计划从1952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五次,并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这主要反映出
A.国家法律的制定曲折而漫长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C.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D.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建立
14.
1978年12月,党中央强调要放宽农村政策,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这一举措有利于
A.改变农村的社会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15.
1992年11月,重庆针织总厂在连续6年亏损后被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成为第一家破产的大型国企。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依法破产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C.民营经济冲击了国有经济
D.国企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16.
下表为无锡一市民的家庭账册。这反映出
A.人们日常消费开支大幅增加
B.粮食紧缺导致物价不断上涨
C.家庭支出占比呈现持续增长
D.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7.
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转变”促成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代议制度的确立
D.殖民体系的形成
18.
据统计,1750~1760年英国人均原棉消耗量200克,比1698~1710年增加了两倍以上,这一变化
A.表明产销扩大推动了产业革命
B.说明工业革命促使棉织品普及
C.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
D.导致英国走上了对外掠夺道路
19.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拓殖,英国一跃成为第一流的殖民大国,这为“工业帝国”的建立提供
A.市场和资金
B.技术和资金
C.劳动力和市场
D.劳动力和技术
20.
1880年,美国95%的石油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工厂制度的形成
B.自由竞争的加剧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跨国公司的盛行
21.
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全转向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现代增长模式,“现代增长模式”的突出特征是
A.殖民扩张
B.科技创新
C.商品倾销
D.资本输出
22.
有学者曾说:“棉纺业官办了,蚕丝业官办,听说木料也要官办了,我想将来棺材也要官办了,用官财来办棺材公司一定会大发其财!”据此推断,该学者批评的是
A.洋务资本
B.近代民族资本
C.外资资本
D.官僚垄断资本
23.
《汉书·贡禹传》记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简,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这表明汉代
A.官营丝织业规模大成本高
B.私营手工业工艺精获利多
C.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少
D.丝织业技术发展水平高超
24.
长江下游是唐宋时期主要的粮食盈余区域,但从16世纪以来,该地改种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粮食大规模短缺,需跨区域进口食补足,据此推断
A.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
B.传统小农经济的模式逐渐走向解体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影响粮食作物生产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导致农业减产
25.
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33万,通常年份只维持在10万左右:而北宋平常年份的铸币量都维持在100~300万贯之间,最高年份则达570万,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冶铁技术的发展
B.青铜产量的提高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市场需求的增加
26.
从明万历十六年至清朝灭亡止,前后有过五次不同程度对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进行修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27.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2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870年的1.35亿海关两,上升到1888年的2.12亿海关两。1871年至1880年,仅两年是入超;1881年至1890年,有六年入超。这一变化说明了
A.西方商品输出的激增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中国外贸始终是顺差
D.民族工业获初步发展
29.
1888年11月,李鸿章奏请修筑津通铁路,有官员上奏朝廷,指责修路是“开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并将修路与清宫太平门失火事件相附会。这说明
A.满清贵族阻挠西学东渐
B.中国缺乏发展交通条件
C.守旧势力抵触近代文明
D.列强攫取中国铁路主权
30.
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状况,这说明
A.西方报刊垄断了中国报业市场
B.大众报业与近代文明联系密切
C.维新变法影响民众的社会生活
D.民主革命思潮推动报刊业发展
31.
20世纪20年代,据对一百四十户农家调查,农妇“暇则鲜有不从事纺织者”,百四十家中有纺车六十八具,平均两家就有一具纺车,佃农无力购厂纱,皆自纺自织,这说明当时中国
A.传统生产模式完全解体
B.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C.近代化的内生动力不足
D.民族工业发展阻力减小
32.
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的双孔青铜铚(镰),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青铜臿(锄)。据此推断,西周
A.工商食官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33.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34.
近年国内学术界对晚清历史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如,《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一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等。据此可知,它们研究的视角是
A.近代教育的发展
B.近代化的进程
C.社会思潮的高涨
D.新风尚的流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