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6555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机器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由家庭手工业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再发展成近代机器工业的正常发展道路,也无法先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企业起步。于是就有一帮封建官僚出来,利用手中的权力,倡办新式机器工业,从而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拉开了序幕。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部分买办、商人、官僚也开始了近代企业的投资活动,先后创办了大约170家私人资本企业,主要分布在机器修造、缫丝、纺织、火柴、造纸、印刷、航运等行业中。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各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万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为10315.3万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在煤矿、造船和纺织行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直接投入中国市场。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银行共有8家,分支机构16个,1895~1913年就新设银行13家,分支机构85个。

——摘编自董少辉《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开中国近代工业序幕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1913年在华外资企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些外资企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丝绸贸易使中国在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上,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对外开放,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并采用强权外交确保这一政策取得成效。强权外交是强权政治在对外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总之,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落脚点在英国外交政策的两个传统目标上,也就是通过适当的欧洲均势以保障英国的领土安全,利用强大的帝国和海军的力量以保护英国的利益。于是,他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在继承英国传统均势外交政策的基础上,自创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强权外交政策。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以英国的利益为中心。

——摘编自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对外开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帕麦斯顿时代英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优势。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共23题)

4.
古雅典伯里克利时代,“人民力量壮大,更多地把政府的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这说明伯里克利时代
A.民主政治充分发展
B.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C.民众直接行使主权
D.公民权的范围扩大
5.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这一规定旨在
A.摧毁封建等级的堡垒
B.推动共和制度的确立
C.限制总统的立法权力
D.调和不同阶级的利益
6.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一论述
A.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B.推动中苏两国协调战略立场
C.基于世界格局剧变的考量
D.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方向
7.
胡佛面对危机,仍然放任那些把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崩溃边缘的垄断资本家自行其是,致使危机日益严重。罗斯福则主张联邦政府以“总资本家”身份,对美国经济实行干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美国社会各阶级关系。材料意在
A.抨击胡佛政府消极应对经济危机
B.肯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说明胡佛维护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D.强调罗斯福新政更顺应经济发展形势
8.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他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陷入“滞胀”,美国里根政府采取了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其政策是
A.增加政府税收
B.增加货币发行量
C.削减政府开支
D.放弃对经济干预
9.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声明苏维埃政权在重建资本主义,“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材料表明
A.列宁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
B.苏维埃政权要恢复资本主义
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存在问题
D.苏俄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
10.
有学者说:“以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与此论述相关的是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共同体
D.布雷顿森林体系
11.
下图是中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表明中国
A.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B.发挥区域经济集团的核心领导力
C.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D.参与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
12.
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载,顺治十二年题准:“海船除给有执照许令出洋外,若官民人等擅造两桅以上大船,将违禁货物贩往番国……皆交刑部分别治罪。”这说明清廷
A.严防倭寇侵扰
B.规范海外交往
C.厉行海禁政策
D.秉持朝贡贸易
13.
16世纪中叶,英国采用海盗方式抢夺西班牙、葡萄牙从拉丁美洲掠夺而来的装满黄金白银船队。这种海盗活动时起时伏,真所谓“强盗遭到贼打劫”。这表明当时英国
A.极力维护海上贸易路线
B.与西葡争夺殖民果实
C.逐渐放弃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向拉丁美洲扩张
14.
1771年,英国人理查德·阿克莱特在诺丁汉郊区创建了一家利用自己发明的水力纺纱机进行生产的棉纱厂,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材料中“现代意义”的主要含义是
A.机械动力的革命
B.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C.产业结构的调整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15.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每年平均得到二百万英镑的中国产品,而输往中国的美国商品则只有几十万英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缓慢
B.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
D.英国垄断了与中国的贸易
16.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到:“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A.设立沿海经济特区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D.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17.
由于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德国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时,德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据此可推知,德国
A.并未真正完成国家统一
B.工业化进程非常缓慢
C.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D.政府加大对科技投入
18.
1953年10月,中央规定“所有(粮食)收购量和供应量,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此外,还对生猪、鸡蛋、糖料、桑丝、蚕茧、黄红麻、烤烟等132种产品实行派购。这些规定(或政策)的实行
A.模仿了苏联新经济政策
B.适应了工业建设的需要
C.加快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D.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
19.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近代发明的记载。这说明两部著作都
记述
出处
“又有火轮车,车旁插铁管煮水,压蒸动轮……每时走四十余里,无马无驴,如翼自飞”
《海国图志》
“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
《资政新篇》
 
A.主张政府在交通运输中发挥主导作用
B.赞赏近代交通工具的便捷性
C.认为传统习俗影响西方文明在华传播
D.承认中国交通变革的紧追性
20.
观察下面两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
A.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提高
D.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21.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揭示了北宋东京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商业突破时间限制
C.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D.城市职能发生巨变
22.
1981年,《人民日报》旗下的《市场报》刊登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如下图),开新中国公开征婚之先河。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传统择偶标准已改变
B.婚姻观念逐渐走向开放
C.政府对婚俗指导有方
D.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时尚
23.
下表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年份
棉纺织业布机数(台)
机制面粉业产量(万包)
缫丝业厂丝出口量(担)
卷烟业资本额(万元)
火柴业资本额(万元)
电力业发电容量(千瓦)
1912年
2616
1966
59157
138
361
12013
1920年
6675
8316
77855
1680
746
29602
 
A.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C.洋务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南京临时政府的扶持
24.
1957年初,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对此,赫鲁晓夫信心满满地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未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违背了斯大林的工业化模式
C.苏联工业结构发展的失衡
D.美苏争霸激化苏联国内矛盾
25.
据统计,美国工业生产指数1921年时平均仅为67(1923~1925年为100)但到1928年7月时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时上升到126。同时,美国工人基本工资10年没有涨,全民消费能力没有提升。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美国
A.经济运行非常平稳
B.经济政策保守
C.工业生产相对过剩
D.通货膨胀严重
26.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一个世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在中国内部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古老的秩序由此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挑战、进攻、削弱乃至被征服。”这段话
A.强调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外部推力
B.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化具有偶然性
C.强调了近代东西方关系的法制化
D.谴责了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罪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