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虽然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是总体上推动着世界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之际中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主要例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世界为什么会产生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之际中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主要例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世界为什么会产生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3.
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4.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1)发电机是由谁研制成功的?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涌现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2)材料二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这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它的作用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和组织形式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这次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中华网
材料二
(1)发电机是由谁研制成功的?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涌现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2)材料二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这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它的作用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和组织形式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这次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079家,分布在工业区的有2263家,占全市工厂的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有7816家,占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抗战时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工矿企业有400多家迁到重庆……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业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如实施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建设田园都市,通盘考虑交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市政专家董修甲还提出小都市对于交通管理、治安、卫生好处极大,应该积极建设小都市、花园城市、卫星城市。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近代学者关于缓解、治理污染的主张。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079家,分布在工业区的有2263家,占全市工厂的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有7816家,占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抗战时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工矿企业有400多家迁到重庆……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业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如实施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建设田园都市,通盘考虑交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市政专家董修甲还提出小都市对于交通管理、治安、卫生好处极大,应该积极建设小都市、花园城市、卫星城市。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近代学者关于缓解、治理污染的主张。
2.单选题- (共18题)
6.
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
B.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
C.绅士申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
D.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
8.
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电气产品的发明层出不穷 |
B.电力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
C.人类从此用上了电 |
D.电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扮演着重要角色 |
9.
此时,主要工业生产的地区从西欧、北美和俄国扩展到热带,亚热带地区,正如《新编剑桥现代史》中说:“原来以区域性自给自足的贸易已经融为全球性的单一的经济”。说明
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B.区域间的贸易已经消亡 |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1.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
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12.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反映的历史情景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可耻的鸦片贸易 |
C.对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屠杀 |
D.罪恶的奴隶贸易 |
13.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现象和理论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移 |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扩展 |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14.
“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
B.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C.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
16.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
17.
《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至1763年期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
A.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
B.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D.打破了各地间的孤立状态 |
18.
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A.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 | B.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 |
C.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 | D.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
19.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
C.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
D.黄金是哥伦布踏上美洲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
20.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求黄金,但……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科学进步 | B.满足了宗教人士扩张天主教的愿望 |
C.反映了西欧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 D.使西欧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
21.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
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
22.
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
23.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
②石油、内燃机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
②石油、内燃机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