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土商相混”现象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粱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字缡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三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土商相混”现象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产生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孟子 | “天下定于一” |
董仲舒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唐太宗 |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明太祖 | “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 |
清世宗 |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0题)
3.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B.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
C.小农经济具有定的脆弱性 |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
4.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5.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
C.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
6.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7.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
8.
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
9.
下表信息反映出
汉武帝时期 | 实行盐铁官营 |
唐宋时期 | 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 |
明清时期 | 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
A.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越来越紧 |
B.政府专卖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 |
C.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 |
D.政府专卖范围呈扩大趋势 |
10.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
1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12.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13.
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D.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
14.
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
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
16.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
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
17.
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
B.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C.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
D.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
18.
有学者发现: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在19世纪传入欧洲的《天工开物》,被欧洲人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而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这部书是不屑一顾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9.
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
B.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
C.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
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
20.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C.削弱六部的权限 |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21.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构建新儒学体系 |
B.提倡知行合一 |
C.强调社会责任感 |
D.重建伦理秩序 |
22.
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
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
C.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
D.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